人體之氣的分類
人體的氣是多種多樣的,由于其生成來源、分布部位和功能特點不同,而有許多不同的名稱,主要有元氣、宗氣、營氣和衛氣4種,見表1-22
表1-22元氣、宗氣、營氣和衛氣的概念、生成、分布和生理功能
|
概念 |
生成 |
分布 |
生理功能 |
元氣 |
元氣,又名“原氣”、“真氣”(助理2001/2003),是人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氣,是人體生命活動原動力的物質基礎 |
由腎所藏的先天精氣化生,依賴脾胃運化水谷精氣的充養和培育 |
根源于腎,通過三焦而布散全身,內而五臟六腑,外而肌膚腠理,無處不到 |
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激發和推動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動(執業2002/2004) |
宗氣 |
積于胸中之氣(助理2005) |
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和飲食物中的水谷精氣是在肺的氣化作用下生成的 |
積聚于胸中,貫注于心肺。其向上出于肺,循喉嚨而走息道;向下注于丹田(下氣海),并注入足陽明之氣街而下行于足 |
走息道以行呼吸;貫心脈以行氣血(執業2001/2003,助理2005/2006),臨床上以“虛里”處的搏動狀況和脈象來測知宗氣的盛衰(助理2000/2001);與人的視、聽、言、動等相關 |
營氣 |
行于脈中(助理2000),具有豐富營養作用的氣,又稱“榮氣” |
來自脾胃運化的水谷精氣,由水谷精氣中的精華部分所化生 |
分布于血脈之中,作為血液的組成部分而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營運于全身 |
營養全身;化生血液 |
衛氣 |
運行于脈外,具有防衛功能的氣。衛氣與營氣相對而言,屬性為陽,故又稱為“衛陽” |
來自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氣,是水谷精氣中性質慄悍、運行滑利、反應迅速的部分 |
運行于脈外,不受脈道約束,布散于全身 |
護衛肌表,防御外邪(助理2000);溫養臟腑、肌肉、皮毛等;開合汗孔,調節體溫;影響睡眠 |
血
1.血的基本概念血,是紅色的液態樣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具有很高的營養和滋潤作用。
2.血的生成
(1)血液化生的物質基礎:
①水谷精微:血,主要由營氣和津液所組成。營氣和津液,都來自所攝入的飲食物經脾和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的水谷精微,所以說脾和胃是氣血生化之源(執業2001/2003,助理2002/2004)。
②腎精(助理2001/2003):腎藏精,精生髓,精髓化生血液,精和血之間存在著相互資生和轉化的關系。
(2)血液生成與臟腑關系:
①心:心主血脈,心行血以輸送營養物質,促進血液的生成;水谷精微通過脾的轉輸,上輸于心肺,通過肺的吐故納新,復注于心脈赤化為血。
②肺:肺主一身之氣,氣生血,氣旺則生血功能亦強;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化生為營養物質,通過經脈而匯聚于肺,賴肺的呼吸,在肺內進行氣體交換之后化而為血。
③脾胃: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④肝:肝主疏泄而藏血。
⑤腎:腎藏精,精生髓(助理2004)。精髓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質。
3.血的功能
(1)具有營養和滋潤全身的生理功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即“血主濡之”。
(2)是機體精神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人的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感覺靈敏,活動自如,均有賴于血液的充盛,血脈的調和與流利。
4.血的運行 血在脈管中運行不息,流布于全身,環周不休。血液的正常運行,決定于氣的推動作用和固攝作用之間的協調平衡。
(1)心氣的推動,肺的宣發和朝會百脈,肝的疏泄等,是推動和促進血液運行的重要因素。
(2)脾的統血和肝的藏血等,是固攝血液的重要因素。
(3)脈道是否通利,血的或寒或熱等,更是直接地影響著血液運行的或遲或速。
因此,血液循環的正常運行,不僅依賴于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而且還在于肺、肝、脾等臟器的生理功能是否協調平衡(執業2005,助理2005)。
津液
1.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臟腑組織器官的內在體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見表1-23。
表1-23津、液的區別
|
質地 |
流動性 |
分布 |
主要功能 |
津 |
清稀 |
較大 |
體表皮膚、肌肉和孔竅 |
滋潤作用(助理2000) |
液 |
稠厚 |
較小 |
骨節、臟腑、腦、髓等組織 |
濡養作用(助理2001/2003) |
2.津液的代謝
(1)津液的生成:來源于飲食水谷,通過脾、胃、小腸和大腸等消化吸收飲食水谷中水分和營養而生成。胃對飲食物的“游溢精氣”吸收部分精微;小腸主液,分清別濁;大腸主津,在傳導過程中吸收食物殘渣中的水液。津液生成以后,均上輸于脾,通過脾氣的轉輸作用布散到全身。
(2)津液的輸布:主要是通過脾、肺、腎、肝和三焦等臟腑生理功能的綜合作用完成的。
①脾氣散精:脾主運化水谷精微,將津液上輸于肺,由肺宣發和肅降,使津液布散全身;直接將津液向四周布散至全身。
②肺主行水:肺通調水道,為水之上源,肺主宣發,將津液輸布于全身體表;肺主肅降,向下輸送到腎和膀胱。
③腎主津液:腎的蒸騰氣化對津液的輸布起著極其重要的主宰作用。
④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氣機調暢,三焦氣治,氣行則津行。
⑤心主血脈:心陽氣推動津液運行。
⑥三焦決瀆:三焦是津液在體內流注輸布的通道(執業2000/2002/2004)。
津液的輸布雖與五臟皆有關,但主要是由脾、肺、腎和三焦來完成的(執業2005,助理2005)。
(3)津液的排泄:主要是依靠汗液、尿液和隨著呼吸排出的水氣,糞便也帶走一些水分。
3.津液的功能
(1)滋潤營養。
(2)化生血液:津液是血的主要組成部分,是血液生成的重要物質。
(3)運載作用:津液是氣的載體之一。脈外的無形之氣必須依附于有形的津液才能運行于體內各處,如汗、吐、下而丟失大量津液時會導致氣隨津脫或氣隨液脫。
神
1. 神的基本概念
2.神的生成
(1)神的物質基礎——精、氣、血。
(2)神分別歸藏與“五神臟”。
3.神的功能
(1)調節精、氣、血、津液的代謝。
(2)調節臟腑的生理功能。
(3)主宰人體的生命活動。
精、氣、血、津液的關系
1.氣與血的關系
(1)氣能生血:指氣參與并促進血液的生成,體現在3個方面。①營氣直接參與血的生成,是血液的主要組成部分;②氣的間接作用,氣的氣化功能是血液生成的動力;③臟腑之氣的直接參與。臨床治療血虛證或氣血兩虛證時,在補血的同時加用益氣之品,以達到益氣生血的目的(執業2005/2006)。
(2)氣能行血:指氣的推動作用是血液循行的動力(執業2002)。①氣直接推動血行,如宗氣;②通過臟腑之氣推動血液運行。臨床治療血行失常的病證時常加用補氣、行氣、降氣之藥。
(3)氣能攝血:血在脈中運行而不逸出脈外,主要依賴于氣的固攝作用。統領固攝血液之氣主要為脾氣。脾虛失其固攝,導致多種慢性出血的病證,治療時宜用補氣攝血的藥物(執業2005)。
(4)血能化氣,體現于兩方面:①機體對氣的需求量增加時,血中蘊涵的清氣和水谷精氣(主要是營氣)便從血中釋放,以供機體之所需;②血營養著與氣生成的相關內臟(即肺、脾胃、腎),使之化氣的功能活躍。臨證常見久病血虛之人,有氣虛之證。
(5)血能載氣:血液具有運載水谷精氣、自然清氣的功能。臨床上大失血者,則氣無所附,可見氣隨血脫之證,宜速以大劑獨參湯峻補脫失之氣(執業2006)。
2.氣與津液的關系
(1)氣能生津:指氣是津液生成的主要物質和動力。臨床治療津液不足病證時,常采用補氣生津法。
(2)氣能行(化)津:指氣的運動是津液輸布排泄的動力。臨床上常有行氣與利水、健脾益氣與祛濕并用的治療方法。
(3)氣能攝津:指氣的固攝作用控制著津液的排泄。如氣虛而固攝無力,可見多汗、遺尿等病癥。故臨床上常用益氣固攝之法,以奏止汗、止遺之效。
(4)津液載氣:指津液是氣在體內運行的載體,氣必須依附于津液而流布全身。如“津停氣阻”證、“氣隨津脫”之證。前者以利水、祛濕、化痰之法為主治之,后者常以益氣養陰之法調理。
(5)津液化氣:指津液能促進氣的生成,為氣的生成提供充分的營養,如多汗、多尿以及吐瀉太過等使津液不足的病癥,都能導致氣虛。
3.精、血、津液之間的關系
(1)精與血都來源于水谷,兩者之間存在著相互資生、互相轉化的關系,故稱為“精血同源”。
①精能化血:精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質。
②血能生精:人體的精主要貯藏于腎,來源于水谷,在其生成與轉輸過程中,血液是其重要的環節。
(2)精與津液的關系,主要是指水谷之精與津液而言。水谷之精與津液同源于水谷,生成于脾胃。兩者是同生同化的。
4.精、氣、神之間的關系
(1)精能化氣:指藏于腎中的精可以化生元氣,水谷之精亦可以化生營氣。精為氣化生的本源。
(2)氣能生精:指氣的運行不息能促進精的化生。臟腑之氣充足,功能旺盛,不斷地吸收運化水谷之精,則臟腑之精充盈。
活學活用
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的含義 “汗為心之液”,血與津液主要來源于脾胃所運化的水谷精微。對于失血的病人不能使用發汗等耗傷津液的方法,對于津液不足的病人,也不能再行放血或破血的療法,以防血和津液的進一步耗傷。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