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單元 自汗、盜汗
考情分析
|
中醫執業 |
A1 |
A2 |
B1 |
中醫執業 |
A1 |
A2 |
B1 |
考查要點 |
概述 |
0 |
0 |
0 |
診斷和類證鑒別 |
0 |
0 |
4 |
病因病機 |
0 |
0 |
0 |
辨證論治 |
2 |
4 |
0 |
中醫執業醫師考試中,自汗與脫汗的診斷特點考過4題,考查重點在辨證論治。助理醫師考試對本單元不作考查。
知識要點
概念
自汗、盜汗是由于陰陽失調,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證。不因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白晝時時汗出,動輒益甚者稱為自汗;寐中汗出,醒來自止者稱為盜汗。
病因病機
1.自汗、盜汗的病因 自汗、盜汗的常見病因為:肺氣不足,營衛不和,陰虛火旺和邪熱郁蒸。
2.自汗、盜汗的病機
(1)肺氣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衛表不固,腠理開泄而致自汗。
(2)營衛不和,衛外失司,而致汗出。
(3)陰精虧虛,虛火內生,陰津被擾,不能自藏而外泄作汗。
(4)肝火或濕熱內盛,邪熱郁蒸,津液外泄而致汗出增多。
診斷和鑒別診斷
1.診斷要點
(1)不因外界環境影響,在頭面、胸部、四肢或全身出汗超出正常者,是本病診斷的主要依據。
(2)晝日時時汗出,動則益甚者為自汗;寐中汗出津津,醒后自止者為盜汗。
(3)理化檢查有助于原發病的診斷。
2.鑒別診斷自汗是不因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白晝時時汗出,動輒宜甚;脫汗發生與病情危重之時,正氣欲脫,陽不斂陰,以致汗液大泄,表現大汗淋漓或汗出如珠,常同時伴有聲低息短,精神疲憊,四肢厥冷,脈微欲絕或散大無力等癥狀(執業2001/2003)。
治療原則
虛證應益氣養陰,固表斂汗;實證當清肝泄熱,化濕和營;虛實夾雜者,則根據虛實的主次而適當兼顧。
辨證論治
自汗、盜汗的辨證論治見表6-47。
表6-47 自汗、盜汗的辨證論治
分型 |
主癥 |
治法及方藥 |
肺衛不固 |
汗出惡風,稍勞尤甚,易于感冒,體倦乏力,面色少華,脈細弱,苔薄白 |
益氣固表 |
玉屏風散加味(執業2005) | ||
營衛不和 |
汗出惡風,周身酸楚,時寒時熱,或表現半身、局部出汗,脈緩,苔薄白 |
益氣養血(調和營衛)(執業2005) |
歸脾湯加味 | ||
陰虛火旺 |
夜寐盜汗,或有自汗,五心煩熱,或兼午后潮熱,兩顴色紅,口渴,舌紅少苔。脈細數 |
滋陰降火 |
當歸六黃湯加減(執業2001/2002/2003/2004) | ||
邪熱郁蒸 |
蒸蒸汗出,汗液易黏或衣服黃染,面赤烘熱,煩躁,口苦,小便色黃、舌苔薄黃,脈象弦數 |
清肝泄熱,化濕和營 |
龍膽瀉肝湯加減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