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脾病辨證
脾病主癥:腹脹腹痛,納少便溏,浮腫出血,身體困重,內臟下垂。
1、脾氣虛證
概念:脾氣不足,運化失職所表現的虛弱證候。
臨床表現:
水谷不運:納呆食少,腹脹,食后尤甚,便溏。
水濕不化:肥胖,浮腫。
氣血虛弱:肢體倦怠,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形體消瘦,面色萎黃。
脾虛舌脈:舌淡苔白,脈緩弱。
審證要點:食少腹脹便溏與氣虛證為主。
2、脾虛氣陷證
概念:脾氣虧虛,升舉無力,反而下陷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
中氣下陷:脘腹重墜作脹,食后益甚;便意頻數,肛門重墜;久泄不止,脫肛;小便渾濁如米泔,內臟下垂。
清陽不升:頭暈目眩。
脾氣虛見癥:氣短乏力,倦怠懶言,面色無華,食少便溏。
脾虛舌脈:舌淡苔白,脈緩弱。
審證要點:體弱氣墜,內臟下垂為主。
3、脾陽虛證
概念:脾陽虛衰,失于溫運,陰寒內生所表現的虛寒證候。
臨床表現:
脾失健運:納少腹脹,腹痛綿綿,喜溫喜按。口淡不渴,大便稀溏。
水濕不化:肢體浮腫,小便短少,帶下量多色白清稀。
陽失溫煦:形寒氣怯,四肢不溫,面白不華。
虛寒舌脈:舌質淡胖有齒痕,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審證要點:脾虛失運,消化功能減弱與虛寒證為主。
4、脾不統血證
概念:脾氣虛弱,不能統攝血液,血脈外溢為主的證候。
臨床表現:
氣不攝血:溢于胃腸——便血。
溢于膀胱——溺血。
溢于肌膚——肌衄。
沖任不固——月經過多,崩漏。
溢于鼻竅——鼻衄。
脾氣虛弱:神疲乏力,氣短懶言,食少便溏。
氣血不足:面色萎黃或蒼白無華。
氣血虛舌脈:舌淡,脈細無力。
審證要點:脾氣虛弱與出血癥狀為主。
5、寒濕困脾證
概念:寒濕內盛,中陽受困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
納運失職:
水谷不運:脘腹痞悶或痛,口膩納呆,口淡不渴,泛惡欲嘔,腹痛便溏。
水濕不化:肢體浮腫,小便短少,頭身困重。婦女白帶量多。
肝失疏泄:身目發黃,面色晦暗不澤。
寒濕舌脈:舌體胖,苔白膩或白滑,脈緩弱或沉細。
審證要點:脾胃納運障礙與寒濕內盛為主。
6、實熱蘊脾證
概念:濕熱內蘊中焦,脾胃運化失職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表現:
納運失職:
脾失健運:脘腹痞悶,納呆,大便溏稀不爽。
胃氣上逆:泛惡嘔吐。
濕遏熱伏:肢體困重,渴不多飲,身熱不揚,汗出不解。
肝失疏泄:身目鮮黃,皮膚發癢。
濕熱舌脈: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
審證要點:脾胃納運失職和濕熱證為主。
歷年考試題
1、下列除哪項外,均是缺鐵性貧血脾氣虛弱證的臨床表現
A.面色萎黃
B.神疲乏力
C.納少便溏
D.氣短懶言
E.腰膝酸軟
答案:E
2、患者,女,36歲,已婚,面色萎黃,神疲乏力,氣短懶言,食少便溏,月經淋漓不斷,經血色淡,舌淡無苔,脈沉細無力。其病機是
A.脾不統血
B.脾腎陽虛
C.氣血兩虛
D.脾肺氣虛
E.肝血不足
答案:A
3、患者大便溏稀,納差,腹脹,食后尤甚,舌淡白,有齒痕,其證候是
A.脾氣虛
B.脾陽虛
C.寒濕困脾
D.食滯胃脘
E.命門火衰
答案:A
4、患者身目發黃,黃色鮮明,腹部痞滿,肢體困重,便溏尿黃,身熱不揚,舌紅苔黃膩,脈濡數。其證候是
A.肝膽濕熱
B.大腸濕熱
C.肝火上炎
D.濕熱蘊脾
E.寒濕困脾
答案:D
5、濕熱蘊脾可見
A.尿頻尿急,尿道灼痛,尿黃短少
B.頭痛目赤,急躁易怒,脅痛便秘
C.腹部痞悶,納呆便溏,面目發黃
D.腹痛下痢,赤白粘凍,里急后重
E.陰囊濕疹,瘙癢難忍,小便短赤
答案:C
6、脾氣虛、脾虛氣陷、脾不統血的共同癥狀是
A.納差乏力
B.久泄不久
C.畏寒肢冷
D.頭暈目眩
E.月經過多
答案:A
7、寒濕困脾證與濕熱蘊脾證的共同癥狀是
A.身熱不揚
B.脘腹脹悶
C.面黃不澤
D.口中黏膩
E.白帶量多
答案:B
8、下列各項,不屬于脾虛氣陷證表現的是
A.肛門重墜
B.久泄不止
C.胎動易滑
D.小便混濁
E.便意頻數
答案:C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