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調理
氣血調理包括調氣、調血和調理氣血關系三個方面。
(一)調氣
調氣包括補氣和調理氣機兩個方面。
1.補氣適用于氣虛證。由于人體氣的生成,源于腎所化生的先天之氣,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之氣,以及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因此,補氣多為補益肺、脾胃、腎等臟腑,且以調補脾胃為重點。
2.調理氣機適用于氣機失調的病證。氣機失調的病證主要有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脫等。治療時氣滯者宜行氣,氣逆者宜降氣,氣陷者宜補氣升氣,氣閉者宜順氣開竅通閉,氣脫者則宜益氣固脫。
(二)調血
調血包括補血和調理血運兩個方面。
1.補血適用于血虛證。由于血源于水谷精微,與脾胃、心、肝、腎等臟腑的功能密切相關。因此補血時,應注意同時調治這些臟腑的功能,其中又因“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尤為重視對脾胃的補養。
2.調理血運血運失常的病變主要有血瘀、出血等,而血寒是血瘀的主要病機,血熱、氣虛、瘀血是出血的主要病機。血瘀者宜活血化瘀,血寒者宜溫經散寒行血;出血者宜止血,且須根據出血的不同病機而施以清熱、補氣、活血等法。
(三)調理氣血關系
由于氣血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故病理上常相互影響,而有氣病及血或血病及氣的病變,結果是氣血同病,故需調理兩者的關系。
1.氣病及血的調理方法氣虛生血不足,而致血虛者,宜補氣為主,輔以補血,或氣血雙補;氣虛行血無力而致血瘀者,宜補氣為主,輔以活血化瘀;氣滯致血瘀者,宜行氣為主,輔以活血化瘀;氣虛不能攝血者,宜補氣為主,輔以收澀或溫經止血。
2.血病及氣的調理方法血虛不足以養氣,可致氣虛,宜補血為主,輔以益氣;但氣隨血脫者,應先益氣固脫以止血,待病勢緩和后再進補血之品。
精氣學說
一、 古代哲學精與氣的基本概念
(一) 精的基本概念
精,又稱精氣,一般泛指氣,是構成宇宙的本原。精氣概念的產生源于“水地說”。
(二) 氣的基本概念
氣,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斷運動且無形可見的極細微物質,是宇宙萬物的共同狗成本原。氣的概念源于“云氣說”。
二、 精氣學說的基本內容
(一) 精氣是構成宇宙的本質
天地陰陽二氣的交感合和是宇宙萬物包括人類的發生、發展與變化的根本機制。
(二) 精氣的運動變化
1、 氣的運動:稱為氣機。主要有升、降、聚、散等形式。
2、 氣化,是指氣的運動產生宇宙各種變化的過程。(化:量變;變:質變)
(三) 精氣是天地萬物相互聯系的中介
氣別陰陽,以成天地。天地交感,以生萬物。
1、 維系著天地萬物之間的相互聯系
2、 使萬物得以相互感應
(四) 天地精氣化生為人
宇宙萬物皆有精氣構成,天地精氣是構成人體的本原物質。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