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一) 整體觀念: 是人體自身的整體性和人與自然、社會環境的統一性。
1、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
(1)生理上的整體性:一是五臟一體觀[五臟(心、肝、脾、胃、腎);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形體(筋、脈、肉、皮、骨);官竅(目、口、鼻、耳、前陰、后陰)];它們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內屬于腑臟,外絡于肢節”的聯絡作用,構成了心、肝、脾、肺、腎五個生理系統。結構的完整為機能的統一奠定了基礎。精、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維持人體各種生理機能的精微物質。心因其藏神而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神是機體生命活動的主宰。二是形神一體觀:是形體與精神的結合與統一。形體與精神是生命的兩大要素。形體,是構成人體的臟腑、經絡、五體和官竅及運行或貯藏于其中的精、氣、血、津液等。神,(廣義之神)是指人體生命活動的總體現或主宰者;(狹義之神)是指人的意知、思維、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動。精、氣、神為人身“三寶”:精為基礎,氣為動力,神為主宰。
(2)病理上的整體性:著眼于整體,著眼于局部病變引起的整體性病理反映,把局部病理變化與整體性病理反映統一起來、
(3)診治上的整體性:人體的局部與整體式辯證統一的。驗舌診病是一種由外察內的診病方法。局部病變常是整體病理變化在局部的反映。
(二)辯證論治
辯證論治是中醫學認知疾病和處理疾病的基本原則。
1、 病、征、癥的基本概念
任何疾病的發生、發展,總是通過一定的癥狀、體征等疾病現象而表現出來的,人們也總是透過疾病的現象去揭示疾病的本質。中醫學認為:疾病的臨床表現以癥狀、體征為基本組成要素。
癥,癥狀是疾病的個別表面現象,是病人主觀感覺到的異常感覺或某些病態改變。能被覺察到的客觀表現則稱為體征。廣義的癥狀包括體征。
證,又稱證候。證是中醫學的特有概念,是中醫學認識和治療疾病的核心。證是疾病不同階段、不同病理變化的反映。
病,又稱疾病,是在病因的作用下,機體邪正交爭,陰陽失調,出現具有一定發展規律的演變過程,具體表現出若干特定的癥狀和各階段的相應證候,病是由證體現出來的,反映了病理變化的全過程和發生、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
癥、證、病的關系:癥、證、病三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三者均統一在人體病理變化的基礎之上;但是,癥只是疾病的個別表面現象,證則反映了疾病某個階段的本質變化,它將癥狀與疾病聯系起來,從而揭示了癥與病之間的內在聯系,而病則反映了病理變化的全部過程。
2、辯證論治的基本概念
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侯。
論治,又稱施治,就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法,也是研究和實施治療的過程。
辨證論治的運用:辨證論治的過程,就是中醫臨床思維的過程。。常用的辨證方法:在臨床實踐中常用的辨證方法有:八綱辨證、臟腑辨證、氣血津液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病因辨證等。
辨證與辨病的關系:在辨證論治中,必須掌握病與證的關系,既要辨病,又要辨證,而辨證更重于辨病。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