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暑淫證
中醫暑淫證的臨床表現:
發熱惡熱,汗出,口渴喜飲,氣短,神疲,肢體困倦,小便短黃,舌紅,苔白或黃,脈虛數;或發熱,卒然昏倒,汗出不止,氣喘,甚至昏迷、驚厥、抽搐等;或見高熱,神昏,胸悶,腹痛,嘔惡,無汗等。
傷暑則惡熱,汗出,口渴,疲乏,尿黃,舌紅,苔白或黃,脈虛數;中暑則發熱,卒然昏倒,汗出不止,口渴,氣急,甚或昏迷驚厥,舌絳干燥,脈濡數
中醫燥
燥性干澀,易傷津液,燥邪由口鼻而入,肺為嬌臟,最易傷肺。燥邪致病常有涼燥、溫燥之分。
主要臨床表現:溫燥: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少汗,口渴,口鼻唇咽干燥,干咳少痰,心煩,舌干苦黃,脈浮數。涼燥:惡寒,無汗,頭微痛,咳嗽痰稀,口不甚渴,鼻咽干燥,舌白而干,脈弦澀。
病機分析:溫燥多因初秋氣候炎熱、干燥,燥與熱相合迫于肺衛,故見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少汗等證。燥傷津液,則見口渴,口鼻唇咽干燥,心煩;燥傷肺系,可見干咳少痰;舌干苦黃,脈浮數,都為燥熱之象。涼燥多因深秋氣候變涼,寒邪與燥邪相合而致病。燥寒侵襲肺衛,故既有惡寒、無汗、頭微痛等類似風寒表證的現象,又可見咳嗽痰稀,口不甚渴,鼻咽干燥等燥而兼寒的癥狀;舌白而干,脈弦澀都為涼燥之證。
氣虛概述
氣虛少氣懶言,神疲乏力,頭暈目眩,自汗,活動后諸癥加劇,舌淡苔白,脈虛無力
氣虛,為中醫名詞術語。是指由于元氣不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證候。所謂氣,是人體最基本的物質,由腎中的精氣、脾胃吸收運化水谷之氣和肺吸入的清氣共同結合而成。氣虛,泛指身體虛弱、面色蒼白、呼吸短促、四肢乏力、頭暈、動則汗出、語聲低微等。包括元氣、宗氣、衛氣的虛損,以及氣的推動、溫煦、防御、固攝和氣化功能的減退,從而導致機體的某些功能活動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現象。人的生命活動從根本上講就是元氣升降出入的運動。氣虛是一種多發證,多因先天不足、營養不良、年老虛弱、久病未愈、大手術后及疲勞過度。在臨床上,氣虛還包括肺氣虛、心氣虛、脾氣虛、腎氣虛諸證。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