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14年中醫執業醫師《兒科學》沖刺復習資料20篇
察口
口,包括口唇、口腔、齒齦、咽喉,舌象已另作專論。
唇色淡白為氣血虧虛;唇色淡青為風寒束表;唇色紅赤為熱;唇色紅紫為瘀熱互結。環口發青為驚風先兆;面頰潮紅,唯口唇周圍蒼白,是丹痧征象。
口腔內要全面診查。粘膜色淡為虛為寒;粘膜色紅為實為熱。口腔破潰糜爛,為心脾積熱;口內白屑成片,為鵝口瘡毒。上下臼齒間腮腺管口紅腫如粟粒,按摩腮部無膿水流出者;為痄腮,有膿水流出者為發頤。
齒為骨之余,齦為胃之絡。牙齒萌出延遲,為腎氣不足;齒衄齦痛,為胃火上沖;寐中磨牙,是肝火內亢;牙齦紅腫,是胃熱熏蒸。
外感時咽紅為風熱;色淡多風寒。咽部皰疹色紅,為外感邪毒;咽部濾泡增生,為瘀熱壅結。乳蛾紅腫,是肺胃熱結;乳蛾溢膿,是熱壅肉腐;乳蛾大而不紅,稱為肥大,多為陰傷瘀熱未盡或肺脾氣虛不斂。咽喉部有灰白色偽膜,拭之不去,重擦出血,常為白喉。
察二便
新生兒生后3-4天內,大便呈粘稠糊狀,墨綠色,無臭氣,日行2-3次,稱為胎糞。
母乳喂養之小兒大便呈卵黃色,偶帶綠色,稍有酸臭氣,稠度均勻,日行3次左右。牛乳、羊乳喂養為主者,大便色淡黃,質較干硬,有臭氣,日行1-2次。小兒飲食過渡到與成人相同時,大便亦與成人相似。
大便性狀變稀,次數、數量、容積增加,是為泄瀉。大便稀薄如水,色黃夾粘液,氣味臭穢,為濕熱蘊結腸腑;大便質稀色清,夾泡沫,臭氣輕,腹痛重,為風寒濕滯大腸;大便稀薄色淡,夾乳片,氣味酸臭,為傷乳積滯泄瀉;大便稀薄色黃,夾未消化食物殘渣,氣味腐臭,為傷食積滯泄瀉;大便質稀溏,夾未消化物,色淡不臭,食后易瀉,為脾虛食滯不化;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滑泄不止,為脾腎陽虛失煦。便泄赤白粘凍,伴里急后重,多為濕熱下痢;大便色澤灰白不黃,多系膽道阻滯。
小便清澈量多為寒,包括外感寒邪或陽虛內寒;小便色黃量少為熱,包括邪熱傷津或陰虛內熱。尿色深黃,為濕熱內蘊;黃褐如濃茶,見于濕熱黃疽。尿色紅或鏡檢紅細胞增多為尿血,可由多種病證引起,大體鮮紅為血熱妄行,淡紅為氣不攝血,紅褐為瘀熱內結,暗紅為陰虛血熱。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