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褥感染的治療措施
1.支持療法,糾正貧血與電解質紊亂,增強免疫力。
2.清除宮腔殘留物,膿腫切開引流,取半臥位等手段去除病原組織。
3.抗生素的應用,應注意需氧菌與厭氧菌以及耐藥菌株的問題。感染嚴重者,首選廣譜高效抗生素等綜合治療。必要時可短期加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提高機體應激能力。
4.對血栓性靜脈炎者,在應用大量抗生素的同時,加用肝素48~72小時,即肝素50mg加5%葡萄糖溶液靜脈滴注,6~8小時一次,體溫下降后改為每日2次,維持4~7日,并口服雙香豆素、潘生丁等。也可用活血化瘀中藥及溶栓類藥物治療。若化膿性血栓不斷擴散,可考慮結扎卵巢靜脈,髂內靜脈等,或切開病變靜脈直接取栓。
5.嚴重病例可引起中毒性休克、腎功能衰竭、應積極搶救,治療應爭分奪秒,否則可致死。
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IronDrficiencyAnemia)是指體內可用來制造血紅蛋白的貯存鐵已被用盡,紅細胞生成障礙所致的貧血,特點是骨髓、肝、脾及其他組織中缺乏可染色鐵,血清鐵蛋白濃度降低,血清鐵濃度和血清轉鐵蛋白飽和度亦均降低。表現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發病情況:
缺鐵性貧血是最多見的一種貧血,廣泛地存在于世界各地,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調查報告,全世界約有10―30%的人群有不同程度的缺鐵。男性發病率約10%,女性大于20%.亞洲發病率高于歐洲。在生育年齡的婦女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特別是孕婦)和嬰幼兒中,這種貧血的發病數很高。在鉤蟲病流行地區如桑、棕、麻種植地區,缺鐵性貧血不但多見、貧血的程度也較重,但近年隨著醫藥衛生條件的改善,農村經濟情況的好轉,缺鐵性貧血在我國的發病情況和嚴重程度將有明顯好轉。
鐵的代謝:
鐵是制造血紅蛋白的原料,正常成人體內含鐵量為3-5克,隨年齡、性別、體重等而略有差異。其中65%為血紅蛋白鐵,30%以鐵蛋白或含鐵血黃素的形式貯存于肝、脾、骨髓等單核巨噬細胞系統中,隨時供應血紅蛋白的合成,其余5%為組織鐵,存在于肌紅蛋白、細胞色素和細胞內多種酶中。在血漿中與轉鐵蛋白結合的鐵僅占0.12%左右,正常情況下這些不同形式的鐵保持著相對穩定的數值。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的鐵源來自食物。多數食物(除脂肪、油類)中都含有少量鐵。含鐵量較豐富的食物有海帶、發菜、紫菜、木耳、香菇、動物肝、肉類、血、豆類等。谷類和大多數水果、蔬菜中含鐵量較低,乳含鐵量極低。
動物食物中的鐵約10-25%能被吸收,而植物中的鐵能被吸收者僅約1%.動物食物中肌紅蛋白或血紅蛋白中的血紅素可以完整的分子直接被腸道吸收,但大多數其他形式的的含鐵物質,例如植物中的鐵、必須先在胃及十二指腸內轉變成游離的二價鐵后方能被吸收。游離鹽酸對鐵的吸收并非必要,但酸性的胃液能防止鐵離子變成不溶于水的鐵復合物。維生素C和許多還原劑能使高鐵還原成亞鐵,游離的亞鐵比高鐵易被吸收。十二指腸及小腸上部對鐵的吸收率最高。鐵離子與腸粘膜細胞內的去鐵蛋白結合而被吸收。小腸對鐵的吸收速度有調節能力。當體內鐵的貯存消失時,紅細胞生成加速時以及某些病理狀態如血色病、肝硬化等,鐵的吸收量增多;反之,當體內鐵的貯存過多時(血色病例外),紅細胞生成減少時,或有感染、全身營養狀態不良以及胃酸缺乏等情況時,鐵的吸收減少。但當腸腔內鐵的濃度很高,如口服鐵鹽時,小腸會失去鐵的調節能力,結果大量鐵可通過彌散進入腸粘膜細胞。因此,誤服大劑量無機鐵鹽可以引起急性鐵中毒。
在腸粘膜細胞內的鐵與血漿轉鐵蛋白(一種β1球蛋白)結合后在血漿中被輸送至各組織,主要是骨髓內的幼紅細胞。能與血漿鐵相結合的β1球蛋白總量為總結合力。正常情況下轉鐵蛋白僅約1/3與鐵結合(即1/3飽和),稱為血漿鐵或血清鐵;其余2/3的運鐵蛋白尚未與鐵結合但有潛在的結合力者,稱為未飽和的鐵結合力。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