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病位消渴病的三多癥狀,往往同時存在,但根據其表現程度的輕重不同,而有上、中、下三消之分,及肺燥、胃熱、腎虛之別。通常把以肺燥為主,多飲癥狀較突出者,稱為上消;以胃熱為主,多食癥狀較為突出者,稱為中消;以腎虛為主,多尿癥狀較為突出者,稱為下消。
2.辨標本本病以陰虛為主,燥熱為標,兩者互為因果,常因病程長短及病情輕重的不同,而陰虛和燥熱之表現各有側重。一般初病多以燥熱為主,病程較長者則陰虛與燥熱互見,日久則以陰虛為主。進而由于陰損及陽,可見氣陰兩虛,并可導致陰陽俱虛之證。
3.辨本證與并發癥多飲、多食、多尿和乏力、消瘦為消渴病本證的基本臨床表現,而易發生諸多并發癥為本病的另一特點。本證與并發癥的關系,一般以本證為主,并發癥為次。多數患者,先見本證,隨病情的發展而出現并發癥。但亦有少數患者與此相反,如少數中老年患者,“三多”及消瘦的本證不明顯,常因癰疽、眼疾、心腦病癥等為線索,最后確診為本病。
治療原則:
本病的基本病機是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故清熱潤燥、養陰生津為本病的治療法。
《醫學心悟,三消》說:“治上消者,宜潤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腎”:“治下消者,宜滋其腎,兼補其肺”,可謂深得治療消渴之要旨。
由于本病常發生血脈瘀滯及陰損及陽的病變,以及易并發癰疽、眼疾、勞嗽等癥,故還應針對具體病情,及時合理地選用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健脾益氣、滋補腎陰、溫補腎陽等治法。
丹痧
丹痧是因感受痧毒疫癘之邪所引起的急性時行疾病。臨床以發熱,咽喉腫痛或伴腐爛,全身布發猩紅色皮疹,疹后脫屑脫皮為特征。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但以冬春兩季為多。任何年齡都可發病,尤以2-8歲兒童發病率較高。丹痧系時行疫病,屬溫病范圍。病因為痧毒疫癘之邪,屬溫毒時行疫癘之氣,具有強烈的傳染性,往往發必一方,沿門闔戶相傳,且在過去醫學不發達時期有較高的病死率,故又稱“疫痧”、“疫疹”。又因本病發生時多伴有咽喉腫痛、腐爛、化膿,全身皮疹細小如沙,其色丹赤猩紅,故又稱“爛喉痧”、“爛喉丹痧”。西醫學則稱為“猩紅熱”。本病若早期診斷,治療及時,一般預后良好,但也有少數病例在病程中或病后并發心悸、水腫、痹證等疾病。由于近年來人們醫療條件改善,患病后早期使用抗生素,使本病的病情減輕,臨床表現不典型,臨床診治時需引起注意。
病因病機:
丹痧的發病原因,為感受痧毒疫癘之邪,乘時令不正之氣,寒暖失調之時,機體脆弱之機,從口鼻侵入人體,蘊于肺胃二經。
病之初起,痧毒由口鼻而入,首先犯肺,邪郁肌表,正邪相爭,而見惡寒發熱等肺衛表證。繼而邪毒入里,蘊于肺胃。咽喉為肺胃之門戶,咽通于胃,喉通于肺。肺胃之邪熱蒸騰,上熏咽喉,而見咽喉糜爛、紅腫疼痛,甚則熱毒灼傷肌膜,導致咽喉潰爛白腐。肺主皮毛,胃主肌肉,肺胃之邪毒循經外泄肌表,則肌膚透發痧疹,色紅如丹。若邪毒重者,可進一步化火入里,傳人氣營,或內迫營血,此時痧疹密布,融合成片,其色澤紫暗或有瘀點,同時可見壯熱煩渴,嗜睡萎靡等癥。舌為心之苗,邪毒內灼,心火上炎,加之熱耗陰津,可見舌光無苔、舌生紅刺,狀如楊梅,稱為“楊梅舌”。若邪毒熾盛,內陷厥陰,閉阻心包,則神昏譫語; 熱極動風,則壯熱痙厥。病至后期,邪毒雖去,陰津耗損,多表現肺胃陰傷諸證。
此外,在本病的發展過程中或恢復期,因邪毒熾盛,傷于心絡,耗損氣陰,可導致心神不寧,出現心悸、脈結代證候。余邪熱毒流竄筋絡關節,可導致關節紅腫疼痛的痹證。余毒內歸,損傷肺脾腎,導致三焦水道輸化通調失職,水濕停積,外溢肌膚,則可見水腫、小便不利等癥。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成績查詢、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