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手陽明經絡與腧穴
第一節 手陽明經絡
二、手陽明經脈
(一)循行:《靈樞·經脈》:大腸手陽明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二)病候
《靈樞·經脈》;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黃,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余,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粟不復。
(三)主要病候
腹痛、腸鳴、泄瀉、便秘、痢疾、咽喉腫痛、齒痛、鼻流清涕或出血和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熱腫或寒冷等癥。
(四)主治概要
本經腧穴主治頭面、五官、咽喉、熱病、神志病和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第二節 手陽明腧穴
手陽明腧穴共20穴,左右40穴。
1、商陽* (LI1)井穴
[定位]伸食指。在食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指寸)。
• [主治](1)耳聾,齒痛,咽喉腫痛,頜腫。
• (2)熱病,昏迷。
• (3)手指麻木。
• [刺灸法]向上斜刺0.1~0.2寸,或點刺出血;可灸。
2、二間 (LI2)滎穴 二間尋來本節前
• [定位]側腕對掌,半握拳。在食指本節(每二掌指關節)前,橈側凹陷處。
• [主治](1)目痛,齒痛,鼻衄,咽喉腫痛,口眼喎斜。
• (2)熱病。
• [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
3、三間* (LI3)輸穴 三間節后陷中取
• [定位]側腕對掌,自然半握拳。在手食指本節(第二掌指關節)后,橈側凹陷處。
• [主治](1)目痛,齒痛,咽喉腫痛。
• (2)身熱,腹滿,腸鳴。
• (3)手背腫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4、合谷* (LI4)原穴
• [定位]側腕對掌、自然半握拳。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間,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
[主治](1)頭痛,目赤腫痛,鼻衄,齒痛,牙關緊閉,口眼喎斜, 耳聾,痄腮,咽喉腫痛。
(2)熱病,多汗,無汗;癮疹,瘧疾。
(3)腹痛,便秘;經閉,滯產。
(4)小兒驚風,半身不遂,上肢疼痛、不遂。
•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 [解剖]皮膚、皮下組織、第一骨間背側肌、拇收肌。淺層布有橈神經淺支,手背靜脈網的橈側部和第一掌背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深層有尺神經深支的分支等結構。
• 5、陽溪* (LI5)經穴 陽溪腕上筋間是
• [定位]側腕對掌,伸前臂。在腕背橫紋橈側,手拇指向上翹起時,當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
• [主治](1)頭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齒痛,咽喉腫痛。
• (2)臂腕疼痛。
•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6、偏歷 (LI6)絡穴
• [定位]側腕對掌,伸前臂。屈肘,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
• [主治](1)耳鳴,耳聾,目赤,鼻衄,喉痛。
• (2)臂腕酸痛。
• (3)水腫。
•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可灸。
• 7、溫溜 (LI7)郄穴
• [定位]側腕對掌,伸前臂。屈肘,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
• [主治](1)頭痛,面腫,鼻衄,咽喉腫 痛,口舌腫痛,吐舌。
• (2)腸鳴腹痛。
• (3)肩臂酸痛。
•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 8、下廉 (LI8) 池前四寸下廉尋
• [定位]側腕對掌,伸前臂。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4寸。
• [主治](1)頭痛,眩暈,目痛。
• (2)腹痛,腹脹。
• (3)肘臂痛。
• (4)上肢不遂。
•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