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門的位置
關于命門的位置,歷來有不少爭論,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1.左腎右命門說:腎有二枚,左腎為腎,右腎為命門之說,始自《難經》。“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難經·三十六難》)。自此以后,晉·王叔和《脈經》,宋·陳無擇《三因方》、嚴用和《濟生方》,明·李梃《醫學人門》等均遵此說。
2.兩腎總號命門說:明·虞摶否定左為腎右為命門之說,明確指出“兩腎總號為命門”,謂:“夫兩腎固為真元之根本,性命之所關,雖為水臟,而實為相火寓乎其中,愚意當以兩腎總號命門”(《醫學正傳》)。明·張景岳認為:“腎兩者,坎外之偶也;命門一者,坎中之奇也。以一統兩,兩而包一。是命門總乎兩腎,而兩腎皆屬于命門。故命門者,為水火之府,為陰陽之宅,為精氣之海,為死生之竇”(《類經附翼·求正錄》)。這一學說認為兩腎俱為命門,并非在腎之外另有一個命門。
3.兩腎之間為命門說:以命門獨立于兩腎之外,位于兩腎之間,實以明·趙獻可為首倡。他根據《素問·刺禁論》“七節之旁,中有小心”,認為“此處兩腎所寄,左邊一腎屬陰水,右邊一腎屬陽水,各開一寸五分,中間是命門所居之官,其右旁即相火也,其左旁即天一之真水也”(《醫貫》)。這種論點一直影響到清代,如陳修園《醫學三字經》、林佩琴《類證治裁》、張路玉《本經逢原》、黃宮繡《本草求真》等均宗此說。
4.命門為腎間動氣說:此說雖然認為兩腎中間為命門,但其間非水非火,而只是存在一種原氣發動之機,同時又認為命門并不是具有形質的臟器。倡此說者首推明·孫一奎,他認為:“命門乃兩腎中間之動氣,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樞紐,陰陽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極,五行以此而生,臟腑以繼而生。若謂屬水、屬火、屬臟、屬腑,乃是有形之物,則外當有經絡動脈而形于診,《靈》《素》亦必著之于經也”(《醫旨緒余》)。
腎的生理特性
1.腎主閉藏:封藏,亦曰閉藏,固密儲藏,封固閉藏之謂。腎主封藏是指腎貯藏五臟六腑之精的作用。封藏是腎的重要生理特性。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藏真陰而寓元陽,為水火之臟。腎藏精,精宜藏而不宜泄;腎主命火,命火宜潛不宜露,故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素問,六節臟象論》)。人之生身源于腎,生長發育基于腎,生命活動賴于腎。腎是人體陰精之所聚,腎精充則化源足。腎又是生命活動之本原,腎火旺則生命力強,精充火旺,陰陽相濟,則生化無窮,機體強健。腎為封藏之本,是對腎臟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體現了’腎臟各種生理功能的共同特點。如精藏于腎,氣納于腎,以及月經的應時而下,胎兒的孕育,二便的正常排泄等等,均為腎封藏之職的功能所及。腎精不可瀉,腎火不可伐,猶如木之根、水之源,木根不可斷,水源不可竭,灌其根枝葉茂,澄其源流自清。因此,腎臟只宜閉藏而不宜耗瀉。腎主閉藏的生理特性體現在藏精、納氣、主水、固胎等各方面。基于這一生理特性,前人提出了“腎無實不可瀉”的學術觀點,故治腎多言其補,不論其瀉,或以補為瀉。但是,腎病并非絕對無實而不可瀉,確有實邪亦當用瀉。然而,腎臟具有主蟄伏閉藏的特性,故其病虛多實少,縱然有實邪存在,也是本虛標實,所以治腎還是以多補少瀉為宜。腎主閉藏的理論對養生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養生學非常強調收心神、節情欲、調七情、省操勞以保養陰精,使腎精充盈固秘而延年益壽。
2.腎氣與冬氣相應:腎與冬季、北方、寒、水、咸味等有著內在聯系。如冬季寒水當令,氣候比較寒冷。水在天為寒,在臟為腎。冬季的歲運,正常為“靜順”,萬物歸藏。在人應腎,陰平陽秘,封藏有節。不及為“涸流”,太過為“流衍”。不及與太過,四時陰陽異常,在人則腎之陰陽失調,封藏失職。在人體以腎氣變化為著,故冬季以腎病、關節疾病較多為其特點。
總之,五臟與自然界的收受關系旨在說明人體生命活動的節律變化,是與自然密切相關的。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