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汗概述
概述
盜汗:患者睡時汗出,醒則汗止,兼見潮熱、顴紅等癥;陰虛或氣陰兩虛
盜汗是中醫的一個病證名,是以入睡后汗出異常,醒后汗泄即止為特征的一種病征。“盜”有偷盜的意思,古代醫家用盜賊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動,來形容該病證,即每當人們入睡、或剛一閉眼而將入睡之時,汗液象盜賊一樣偷偷的泄出來。
歷史來源
中醫對盜汗很早就有比較深 刻的認識,在春秋戰國時期成書的《黃帝內經》中稱為“寢汗”。“寢”是指睡
盜汗覺,有個成語叫“廢寢忘食”,是說顧不得睡覺并忘了吃飯。很顯然“寢汗”就是在睡覺的時候出汗。到了漢代,醫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一書中,形象地用“盜汗”來命名人們在睡夢中出汗這種病癥。自此以后,歷代醫家均沿用此名,中醫認為盜汗多為腎陰虛所致。
寸口概述
指兩手橈骨頭內側橈動脈的診脈部位。又稱“氣口”或“脈口”。按臟腑 經絡學說的觀點,寸口屬于手太陰肺經的動脈,肺主氣而朝百脈,肺的經 脈起于中焦脾胃,脾胃為臟腑氣血營養的來源,所以全身臟腑經脈氣血的 情況,可從寸口脈上體現出來
含義:
寸口:脈學名詞。又稱氣口, 脈口。《靈樞·終始》:“持其脈口、人迎,以知陰陽有余不足,平與不平。”
寸口為什么又有氣口、脈口之稱?
王叔和《脈經·卷第一·分別三關境界脈候所主第三》說道:“從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
《素問·五藏別論》王冰次注所云:“氣口,則寸口也,亦謂脈口。以寸口可候氣之盛衰,故云氣口;可以切脈之動靜,故云脈口;皆同取于手魚際之后同身寸之一寸,是則寸口也。”
張介賓《類經·三卷·藏象類十一》亦注云:“氣口之義,其名有三:手太陰肺經脈也,肺主諸氣,氣之盛衰見于此,故曰氣口;肺朝百脈,脈之大會聚于此,故曰脈口;脈出太淵,其長一寸九分,故曰寸口。是名雖三,其實則一耳。”
詳細解釋
中醫切脈部位名,兩手掌后一寸橈動脈處,凡肝、心、脾、肺、腎之脈皆會于此。也叫“氣口”或“脈口”。
《難經·一難》:“寸口者,脈之大會。” 晉 王叔和 《脈經·分別三關境界脈候所主》:“從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其名曰寸口。” 雨林 《中醫的脈象》:“中醫看病時,都要叫病人把手放在脈枕上,用三個指頭在兩手前臂的橈動脈上切脈,這個部位叫‘寸口’。”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