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的病因病機
胃痛的病因主要為外感寒邪,飲食所傷,情志不遂,脾胃虛弱等。
1.寒邪客胃寒屬陰邪,其性凝滯收引。胃脘上部以口與外界相通,氣候寒冷,寒邪由口吸人,或脘腹受涼,寒邪直中,內客于胃,或服藥苦寒太過,或寒食傷中,致使寒凝氣滯,胃氣失和,胃氣阻滯,不通則痛。正如《素問,舉痛論篇》所說:“寒氣客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
2.飲食傷胃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其氣以和降為順,故胃痛的發生與飲食不節關系最為密切。若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損傷脾胃,飲食停滯,致使胃氣失和,胃中氣機阻滯,不通則痛;或五味過極,辛辣無度,或恣食肥甘厚味,或飲酒如漿,則傷脾礙胃,蘊濕生熱,阻滯氣機,以致胃氣阻滯,不通則痛,皆可導致胃痛。故《素問,痹論篇》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醫學正傳,胃脘痛》曰:“初致病之由,多因縱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飲熱酒煎爝,復餐寒涼生冷,朝傷暮損,日積月深,……故胃脘疼痛。”
3.肝氣犯胃脾胃的受納運化,中焦氣機的升降,有賴于肝之疏泄,《素問,寶命全形論篇》所說的“土得木而達”即是這個意思。所以病理上就會出現木旺克土,或土虛木乘之變。憂思惱怒,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郁氣滯,橫逆犯胃,以致胃氣失和,胃氣阻滯,即可發為胃痛。所以《雜病源流犀燭,胃病源流》謂:“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氣相乘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肝郁日久,又可化火生熱,邪熱犯胃,導致肝胃郁熱而痛。
若肝失疏泄,氣機不暢,血行瘀滯,又可形成血瘀,兼見瘀血胃痛。膽與肝相表里,皆屬木。膽之通降,有助于脾之運化及胃之和降。《靈樞,四時氣》曰:“邪在膽,逆在胃。”若膽病失于疏泄,膽腑通降失常,膽氣不降,逆行犯胃,致胃氣失和,肝膽胃氣機阻滯,也可發生胃痛。
4.脾胃虛弱脾與胃相表里,同居中焦,共奏受納運化水谷之功。脾氣主升,胃氣主降,胃之受納腐熟,賴脾之運化升清,所以胃病常累及于脾,脾病常累及于胃。若素體不足,或勞倦過度,或飲食所傷,或過服寒涼藥物,或久病脾胃受損,均可引起脾胃虛弱,中焦虛寒,致使胃失溫養,發生胃痛。若是熱病傷陰,或胃熱火郁,灼傷胃陰,或久服香燥理氣之晶,耗傷胃陰,胃失濡養,也可引起胃痛。腎為先天之本,陰陽之根,脾胃之陽,全賴腎陽之溫煦;脾胃之陰,全賴腎陰之滋養。若腎陽不足,火不暖土,可致脾陽虛,而成脾腎陽虛,胃失溫養之胃痛;若腎陰虧虛,腎水不能上濟胃陰,可致胃陰虛,而成胃腎陰虛。胃失濡養之胃痛。
此外,若氣滯日久,血行瘀滯,或久痛人絡,胃絡受阻,或胃出血后,離經之血未除,以致瘀血內停,胃絡阻滯不通,均可引起瘀血胃痛。《臨證指南醫案·胃脘痛》早已有關于這種病機的論述:“胃痛久而屢發,必有凝痰聚瘀。”若脾陽不足,失于健運,濕邪內生,聚濕成痰成飲,蓄留胃脘,又可致痰飲胃痛。
本病病因,初則多由外邪、飲食、情志不遂所致,病因多單一,病機也單純,常見寒邪客胃、飲食停滯、肝氣犯胃、肝胃郁熱、脾胃濕熱等證候,表現為實證;久則常見由實轉虛,如寒邪日久損傷脾陽,熱邪日久耗傷胃陰,多見脾胃虛寒、胃陰不足等證候,則屬虛證。因實致虛,或因虛致實,皆可形成虛實并見證,如胃熱兼有陰虛,脾胃陽虛兼見內寒,以及兼夾瘀、食、氣滯、痰飲等。本病的病位在胃,與肝脾關系密切,也與膽腎有關。基本病機為胃氣阻滯,胃絡瘀阻,胃失所養,不通則痛。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