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
痢疾是因外感時行疫毒,內傷飲食而致邪蘊腸腑,氣血壅滯,傳導失司,以腹痛腹瀉,里急后重.,排赤白膿血便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具有傳染性的外感疾病。
痢疾,古代亦稱“腸游”、“滯下”等,含有腸腑“閉滯不利”的意思。本病為最常見的腸道傳染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以夏秋季節為最多,可散在發生,也可形成流行,無論男女老幼,對本病“多相染易”,在兒童和老年患者中,常因急驟發病,高熱驚厥,厥脫昏迷而導致死亡,故須積極防治。中醫藥對各類型痢疾有良好的療效,尤其是久痢,在辨證的基礎上,采用內服中藥或灌腸療法,常能收到顯著的效果。
《內經》稱本病為“腸游”,對本病的病因、癥狀、預后等方面都有所論述,如《素問·太陰陽明論》說:“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臟則膜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辯。”指出本病病因與飲食不節有關。《素問,至真要大論》說:“火淫所勝,……民病泄注赤白,……腹痛溺赤,甚為血便。”指出本病的病因與氣候有關,癥狀為腹痛,便下赤白。漢《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并治》將本病與泄瀉合稱“下利”,制定了寒熱不同的白頭翁湯和桃花湯治療本病,開創了痢疾的辨證論治,兩方一直為后世醫家所喜用。隋《諸病源候論》有“赤白痢”、“血痢”、“膿血痢”、“熱痢”等20余種痢候記載,對本病的臨床表現和病因、病機已有較深刻的認識。唐《備急千金要方》稱本病為“滯下”,宋《嚴氏濟生方》正式啟用“痢疾”之病名:“今之所謂痢疾者,古所謂滯下是也”,一直沿用至今。金元時期,《丹溪心法》明確指出本病具有流行性、傳染性:“時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內,上下傳染相似”,并論述痢疾的病因以“濕熱為本”。清代,出現了痢疾專著,如《痢疾論》《痢證論》等,對痢疾理論和臨床進行了系統總結,學術上也有所創新。
中醫學的痢疾與西醫學的痢疾病名相同,部分臨床表現一致。包含了西醫學中的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以及似痢非痢的疾病,如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局限性腸炎、結腸直腸惡性腫瘤等,均可參照本節辨證處理。
胃痛的概述
胃痛是由于胃氣阻滯,胃絡瘀阻,胃失所養,不通則痛導致的以上腹胃脘部發生疼痛為主癥的一種脾胃腸病證。胃痛,又稱胃脘痛。
本病在脾胃腸病證中最為多見,人群中發病率較高,中藥治療效果頗佳。
古典醫籍中對本病的論述始見于《內經》。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謂:“木郁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痛,食飲不下。”《素問·至真要大論篇》也說:“厥陰司天,風淫所勝,民病胃脘當心而痛。”說明胃痛與木氣偏勝,肝胃失和有關。《素問,舉痛論篇》還闡發了寒邪入侵,引起氣血壅滯不通而作胃痛的機理。《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曰:“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的“心中疼”,即是胃痛,此為后世辨治寒熱錯雜胃痛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后世醫家因《內經》胃脘當心而痛一語,往往將心痛與胃痛混為一談,如《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腹痛》中有九種心痛,九種心痛是蟲心痛、注心痛、風心痛、悸心痛、食心痛、飲心痛、冷心痛、熱心痛、去來心痛。這里所說的心痛,實際上多指胃痛而言。《濟生方·腹痛門》對胃痛的病因作了較全面的論述:九種心痛“名雖不同,而其所致皆因外感,內沮七情,或飲啖生冷果實之類,使邪氣搏于正氣,邪正交擊,氣道閉塞,郁于中焦,遂成心痛。”《和劑局方》《太平圣惠方》《圣濟總錄》等書,采集了大量醫方,其治胃痛,多用辛燥理氣之晶,如白豆蔻、砂仁、廣薷香、木香、檀香、了香、高良姜、干姜等等。金元時期,《蘭室秘藏,卷二》立“胃脘痛”一門,論其病機,則多系飲食勞倦而致脾胃之虛,又為寒邪所傷導致。論其治法,大旨不外益氣、溫中、理氣、和胃等。《丹溪心法·心脾痛》謂:“大凡心膈之痛,須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氣,口吃冷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時,當與溫散或溫利之藥;若病之稍久則成郁,久郁則蒸熱,熱久必生火,……。”胃痛亦有屬熱之說,至丹溪而暢明。胃痛與心痛的混淆引起了明代醫家的注意,如明代《證治準繩·心痛胃脘痛》中寫道:“或問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與胃各一臟,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處在心下,故有當心而痛之名,豈胃脘痛即心痛哉?”《醫學正傳,胃脘痛》更進一步指出前人以胃痛為心痛之非:“古方九種心痛,……詳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實不在心也。”從而對兩病進行了較為明確的區分。
其后《景岳全書,心腹痛》對胃痛的病因病機、辨證論治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總結。清代《臨證指南醫案·胃脘痛》的“久痛人絡”之說,《醫林改錯》《血證論》對瘀血滯于中焦,脹滿刺痛者,采用血府逐瘀湯治療,都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本病證以胃脘部疼痛為主癥,西醫學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痙攣、胃下垂、胃粘膜脫垂癥、胃神經官能癥等疾病,當其以上腹部胃脘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時,均可參照本節辨證論治。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