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藥性理論
第一節 四 氣
結合有代表性的藥物認識四氣的確定
四氣,即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它反映藥物在影響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方面的作用性質,是說明藥物作用性質的重要概念之一。
四氣的作用
1.寒涼藥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滋陰除蒸、瀉熱通便、清熱利尿、清化熱痰、清心開竅、涼肝息風等作用;
2.溫熱藥具有溫里散寒、暖肝散結、補火助陽、溫陽利水、溫經通絡、引火歸原、回陽救逆等作用。
第二節 五味
結合有代表性的藥物認識五味的確定
五味,即指藥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藥物作用規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藥物真實滋味的具體表示。
此外還有淡味、澀味。由于長期以來將澀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屬關系,故習稱五味。
五味的作用 特別重要
辛:能散、能行,有發散、行氣、行血等作用。
一般治療表證的藥物,如麻黃、薄荷;治療氣滯血瘀的藥物如木香、紅花,都有辛味。
辛味藥大多能耗氣傷陰,氣虛陰虧者慎用。
甘:能補、能緩、能和,即有補益、緩急止痛、調和藥性、和中的作用。
如人參大補元氣,熟地滋補精血,飴糖緩急止痛,甘草調和諸藥等。
某些甘味藥還具有解藥食中毒的作用,如甘草、綠豆等,故又有甘能解毒之說。
酸:能收、能澀,即有收斂固澀作用。多用于體虛多汗,久瀉久痢,肺虛久咳,遺精滑精,尿頻遺尿等滑脫不禁的證候。山茱萸、五味子澀精、斂汗,五倍子澀腸止瀉,烏梅斂肺止咳、澀腸止瀉等。
酸味藥大多能收斂邪氣,凡邪未盡之證均當慎用。
苦:能泄、能燥、能堅。
能泄的含義較廣,①通泄:如大黃瀉下通便,用于熱結便秘;②降泄:如杏仁降泄肺氣,用于肺氣上逆之咳喘。枇杷葉能除降泄肺氣外,還能降泄胃氣,用于胃氣上逆之嘔吐呃逆;③清泄:如梔子、黃芩清熱瀉火,用于火熱上炎,神躁心煩,目赤口苦等證。
苦能燥即燥濕,用于濕證。
濕證有寒濕、濕熱的區別。
溫性的苦燥藥如蒼術、厚樸,用于寒濕證,稱為苦溫燥濕;
寒性的苦燥藥如黃連、黃柏,用于濕熱證,稱為苦寒燥濕。
苦能堅的提法源于《黃帝內經》!端貑枴づK氣法時論》:“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
以知母、黃柏等苦味藥用治腎陰虧虛、相火亢盛等證為例,認為苦能堅陰,并以“瀉火存陰”之理解釋。“存陰”是間接作用,“瀉火”是直接作用?嗄軋躁幣c苦能清泄直接相關。
堅厚脾胃:增進食欲,黃連、龍膽草
咸:能軟、能下,有軟堅散結和瀉下作用。多用于瘰疬、癭瘤、痰核、癥瘕等病證。
玄參、牡蠣、海藻、昆布能消散瘰疬,鱉甲軟堅消癥,芒硝瀉下通便。
淡:能滲、能利,有滲濕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證,如豬苓、茯苓、薏苡仁、通草等。
澀:能收斂固澀,與酸味作用相似。
龍骨、牡蠣澀精,赤石脂、禹余糧澀腸止瀉,蓮子固精止帶,烏賊骨收斂止血、固精止帶等。
第三節 升 降 浮 沉
升降浮沉的含義
升降浮沉反映藥物作用的趨向性,是說明藥物作用性質的概念之一。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發散,沉表示收斂固藏和泄利二便。
藥性升降浮沉理論形成于金元時期。
升降浮沉的影響因素
藥物的性味:凡性溫熱、味辛甘的藥為陽性,多主升浮,如桂枝等;而性寒涼、味酸苦咸的藥為陰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
藥物的質地輕重:凡花、葉類質輕的藥多主升浮,如菊花、桑葉等;種子、果實及礦物、貝殼類質重的藥多主沉降,如蘇子、枳實、磁石、石決明等。
藥物的氣味厚。悍矚馕侗≌叨嘀魃。缣K葉、銀花;氣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黃等。
炮制和配伍
就炮制而言,酒炒則升,姜汁炒則散,醋炒則收斂,鹽水炒則下行。
就配伍而言,在復方配伍中,性屬升浮的藥物在同較多沉降藥配伍時,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約。反之,性屬沉降的藥物同較多的升浮藥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
第四節 歸經
一、歸經的含義
歸經是藥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藥物作用部位。歸是作用的歸屬,經是臟腑經絡的概稱。
歸經就是指藥物對于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作用――主要對某經(臟腑及其經絡)或某幾經發生明顯的作用,而對其它經作用較小,甚至沒有作用。
二、理論基礎
臟象學說:經絡學說
例如,心主神志,當出現精神、思維、意識異常的證候表現,如癲狂、健忘等,可以推斷為心的病變。
能緩解或消除上述病變的藥物,如開竅醒神的麝香、鎮驚安神的朱砂、補氣益智的人參皆入心經。
同理,桔梗、杏仁能止咳、平喘,歸肺經;
全蝎能止抽搐,歸肝經。
第五節 毒性
1.引起毒性反應的原因
毒性反應的產生與藥物貯存、加工炮制、配伍、劑型、給藥途徑、用量、使用時間的長短以及病人的體質、年齡、證候性質等都有密切關系。
2.結合具體有毒藥物認識其使用注意事項
使用有毒藥物時,應從上述各個環節進行控制,避免中毒事故的發生(具體參見各藥物)。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