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醫執業醫師《方劑學》精選講義匯總<<<
第十八章 驅蟲劑
1.烏梅丸
烏梅丸用細辛桂,
黃連黃柏及當歸,
人參椒姜加附子,
溫腸清熱又安蛔。
烏梅丸
《傷寒論》
[組成]烏梅三百枚(480g) 細辛六兩(180g) 干姜十兩(300g) 黃連十六兩(480g) 當歸四兩(120g) 附子六兩,炮去皮(180g) 蜀椒四兩,出汗(120g) 桂枝六兩,去皮(180g) 人參六兩 (180g) 黃柏六兩(180g)
[用法]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以飲送下,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現代用法:烏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搗爛,和入余藥搗勻,烘干或曬干,研末,加蜜制丸,每服9g,日服2-3次,空腹溫開水送下;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溫臟安蛔。
[主治]臟寒蛔厥證。脘腹陣痛,煩悶嘔吐,時發時止,得食則吐,甚則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瀉久痢。
[方解]蛔厥之證,是因患者素有蛔蟲,復由腸道虛寒,蛔蟲上擾所致。蛔蟲本喜溫而惡寒,故有“遇寒則動,得溫則安”之說。蛔蟲寄生于腸中,其性喜鉆竄上擾。若腸道虛寒,則不利于蛔蟲生存而擾動不安,故脘腹陣痛、煩悶嘔吐,甚則吐蛔;由于蛔蟲起伏無時,蟲動則發,蟲伏則止,故腹痛與嘔吐時發時止;痛甚氣機逆亂,陰陽之氣不相順接,則四肢厥冷,發為蛔厥。本證既有虛寒的一面,又有蟲擾氣逆化熱的一面,針對寒熱錯雜、蛔蟲上擾的病機,治宜寒熱并調、溫臟安蛔之法。柯琴說“蛔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方中重用味酸之烏梅,取其酸能安蛔,使蛔靜則痛止,為君藥。蛔動因于腸寒,蜀椒、細辛辛溫,辛可伏蛔,溫可祛寒,共為臣藥。黃連、黃柏性味苦寒,苦能下蛔,寒能清解因蛔蟲上擾,氣機逆亂所生之熱;附子、桂枝、干姜皆為辛熱之品,既可增強溫臟祛寒之功,亦有辛可制蛔之力;當歸、人參補養氣血,且合桂枝以養血通脈,以解四肢厥冷,均為佐藥。以蜜為丸,甘緩和中,為使藥。本方的配伍特點:一是酸苦辛并進,使“蛔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二是寒熱并用,邪正兼顧。
關于久瀉久痢,多呈脾胃虛寒,腸滑失禁,氣血不足而濕熱積滯未去之寒熱虛實錯雜證候,本方集酸收澀腸、溫陽補虛、清熱燥濕諸法于一方,切中病機,故每可奏效。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臟寒蛔厥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腹痛時作,煩悶嘔吐,常自吐蛔,手足厥冷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本方以安蛔為主,殺蟲之力較弱,臨床運用時可酌加使君子、苦楝根皮、榧子、檳榔等以增強驅蟲作用。若熱重者,可去附子、干姜;寒重者,可減黃連、黃柏;口苦,心下疼熱甚者,重用烏梅、黃連,并加川楝子、白芍;無虛者,可去人參、當歸;嘔吐者,可加吳茱萸、半夏;大便不通者,可加大黃、檳榔。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于治療膽道蛔蟲癥、慢性菌痢、慢性胃腸炎、結腸炎等證屬寒熱錯雜,氣血虛弱者。
【附方】
1.理中安蛔湯(《類證治裁》) 人參三錢(9g) 白術一錢半(4.5g) 茯苓一錢半(4.5g)川椒十四粒(1g) 烏梅三個(6g) 干姜炒黑,一錢半(4.5g) 水煎服。功用:溫中安蛔。主治:中陽不振,蛔蟲腹痛。便溏尿清,腹痛腸鳴,四肢不溫,饑不欲食,甚則吐蛔,舌苔薄白,脈沉遲。
2.連梅安蛔湯(《通俗傷寒論》) 胡黃連一錢(3g) 川椒炒,十粒(2g) 白雷丸三錢(9g) 烏梅肉二枚(5g) 生川柏八分(2g) 尖檳榔磨汁沖,二枚(9g) 水煎服。功用:清熱安蛔。主治:肝胃郁熱,蟲積腹痛。饑不欲食,食則吐蛔,甚則蛔動不安,脘痛煩躁,,手足厥逆,面赤口燥,舌紅,脈數。
烏梅丸、理中安蛔湯、連梅安蛔湯三方均為安蛔驅蟲之劑,均可治療蛔蟲證,但因蛔蟲證的病機不同,制方亦各異。烏梅丸治療寒熱錯雜之蛔厥重證,故方中苦辛酸合用,寒熱并調,邪正兼顧,以溫腸胃為主,兼清郁熱而安蛔;理中安蛔湯即理中湯去甘草,加茯苓健脾化濕,用川椒溫中散寒、烏梅安蛔,故能用治中焦虛寒的蛔蟲腹痛;連梅安蛔湯治肝胃熱盛之蛔厥證,故方以苦辛酸并用,清降肝胃之熱,兼以驅蛔。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臟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2.方論選錄 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卷下:“仲景此方,本為厥陰諸證立法,叔和編于吐蛔條下,令人不知有厥陰之主方。觀其用藥,與諸證符合,豈只吐蛔一證耶?……蛔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殺蟲之方,無更出其右者。久利則虛,調其寒熱,扶其正氣,酸以收之,其利自止。"
【臨床報道】
烏梅丸對膽道蛔蟲癥有良好的療效。李氏以中藥烏梅丸為主治療40例膽道蛔蟲癥患者,用654 -2、維生素K3肌肉注射對照治療30例。治療方法:烏梅丸加減組:烏梅30g,黃柏18g,黃連12g,白參20g,當歸15g,桂枝12g,附片12g(先煎),干姜12g,細辛3g,蜀椒12g,大黃5g。日l劑,急煎熬,半小時至1小時服藥1次。服藥2日無緩解,改用其他治療方法。肌肉注射對照組:用654 -2針l0mg、維生素K3針8mg混合后臀部肌肉注射。治療結果:烏梅丸加減組40例,治愈21例,有效12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82.5%;肌注對照組30例,治愈5例,有效1 1例,無效14例,總有效率53.3%。兩組總有效率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差異(P<0.05)。[李中平.烏梅丸為主治療膽道蛔蟲癥40例觀察。實用中醫藥雜志 1997;13(2):15]
【實驗研究】
宋氏通過烏梅丸的抗疲勞及耐缺氧實驗,來探討烏梅丸的治療機制。實驗結果表明:烏梅丸組小白鼠負重游泳的死亡時間明顯延長,與對照組相比(P<0.05)有顯著性差異。烏梅丸組小白鼠耐缺氧能力增強,死亡時間明顯延長,與對照組相比亦有顯著性差異(P<0.05)。在缺氧情況下,雖然跳躍次數(次)和呼吸加快時間(分)兩項指標無明顯差異,但亦有時間延長趨勢。[宋俊生,等,烏梅丸的藥理實驗研究。天津中醫學院學報 1995;14 (3):44]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