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節 茵陳蒿
茵陳蒿(一類):菊科,苦微寒芳香,歸肝膽、脾經。
清利、疏理、芳化,治黃膽之要藥。
利膽退黃
功能:清利濕熱退黃:治黃疸 濕熱 陽黃-梔子、大黃(固定)
寒熱 陰黃-附子、白朮、茯苓、豬苓、肉桂
袪濕止癢:濕疹、濕瘡、濕溫病、暑濕病
降脂:治脂肪肝
用量:10~30g。
第十六節 地耳草、積雪草、奚黃草
地耳草、積雪草、奚黃草(三類):
相同:
、艢w肝經,清利退黃,治濕熱黃疸。
⑵清熱解毒(鮮品搗爛外服)。
、腔钛[,治跌打腫痛。
異:
地耳草(金絲桃科):⑴平而偏涼,兼肺、腸癰。
積雪草(傘形科):⑴性寒力強,兼治中暑腹瀉、沙淋。
奚黃草(唇形科):⑴性寒力強,治濕熱瀉痢。
第十七節 赤小豆、玉米須
赤小豆、玉米須(三類):
相同:
、判云剑,利水消腫、水腫、小便不利。
⑵利濕退黃,治黃疸,陰陽皆可。
⑶用量宜大,久服有效。
異:
赤小豆:⑴歸心、小腸經,性偏寒。
⑵解毒排膿,治瘡腫排癰-敗醬草、紅藤、公英
玉米須:⑴性平少偏,治慢性腎炎、尿蛋白不退。
袪濕、除濕、去濕:
1. 宣發濕邪,發汗去濕,治水濕在表-麻黃、藿香
2. 宣化濕濁(宣發肺經濕邪,多入肺-苦杏仁/兼芳化濕濁,多入肺-佩蘭、藿香)
3. 芳化濕濁,芳香振奮脾氣,脾運復常-濕除
4. 溫化濕邪,溫可化濕,溫里藥+袪風濕部分藥
5. 苦燥濕邪,苦可改變濕或內環境(苦寒-三黃,苦溫-陳皮、半夏、厚樸)
6. 利下水濕(滲濕),使水濕從小便出。水濕多。
7. 瀉下水濕,使水濕從大便出。
8. 勝濕,風能勝濕-防風、羌活、獨活、藁本、白芷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