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目三:回陽救逆
四逆湯(《傷寒論》)
【組成藥物】生附子 干姜 炙甘草
【功用】回陽救逆。
【主治證候】心腎陽衰寒厥證。 四肢厥逆,惡寒蜷臥,神衰欲寐,嘔吐不渴,腹痛下利,舌苔白滑,脈象微細。
亦可用治太陽病誤汗亡陽。
【配伍意義】炙甘草為佐使,既解生附子之毒,又緩姜、附相合之峻,益氣守中兼能護陰,使回陽逐寒救逆而無重劫陰液和致虛陽暴散之虞。
【化裁運用】
1 四逆加人參湯:若四肢厥逆,畏寒蜷臥,脈微下利,利自止而余證仍在者,是陽亡液脫,宜加人參益氣固脫、生津資液;
2 通脈四逆湯:若陰盛格陽,癥見下利、肢厥、脈微、身反小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而脈不止者,酌增附子、干姜用量以破陰回陽;
3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若“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再酌加豬膽汁引陽入陰,兼防格拒。
回陽救急湯(《傷寒六書》)
【功用】回陽固脫,益氣生脈。
【主治證候】寒邪直中三陰,真陽衰微,陰寒極盛證。四肢厥逆,神衰欲寐,惡寒蜷臥,吐瀉腹痛,口不渴, 或形寒戰栗,或唇甲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脈沉微,甚至無脈。
細目四:溫經散寒
當歸四逆湯(《傷寒論》)
【組成藥物】當歸 桂枝 芍藥 細辛 炙甘草 木通 大棗
【功用】溫經散寒,養血 通脈。
【主治證候】血虛寒厥證。 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脈細欲絕或沉細。
亦治寒入經絡,腰、股、腿、足疼痛,及血虛受寒、月經不調、經前腹痛諸證。
【配伍意義】
通草(木通)苦寒而通利,既可通血脈而利關節,又能防桂枝、細辛傷陰血而動相火。 “去性存用”
黃芪桂枝五物湯(《金匿要略》)
【組成藥物】黃芪 桂枝 芍藥 生姜 大棗
【功用】益氣溫經,和血通痹。
【主治證候】 血痹。肌膚麻木不仁,關脈微,尺脈小緊。
中風后半身不遂,或肢體不用,或半身汗出,肌肉消瘦,氣短乏力,以及婦女產后、經后身痛等屬于氣虛血滯者,亦可應用本方治療。
陽和湯(《外科全生集》)
【組成藥物】熟地 鹿角膠 肉桂 麻黃 白芥子 姜炭 生甘草
【功用】溫陽補血,散寒 通滯。
【主治證候】陰疽。貼骨疽、脫疽及流注、痰核、鶴膝風等,患處 漫腫無頭,酸痛無熱,皮色不變,口中不渴,舌苔淡白,脈沉細。
【配伍意義】
麻黃開發腠理以解散寒凝;
白芥子溫化寒痰而通絡散結,治皮里膜外之痰。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