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化痰止咳平喘藥
第一節 概述
一、含義:凡能消除痰涎者稱化痰藥(清化熱痰、溫化寒痰、潤化燥痰),凡能緩解或制止咳喘的藥物稱為止咳平喘藥。
二、痰的性質、分類、表現及其治療:
1. 熱痰:色黃、粘。
2. 燥痰:色白或黃,少而干、粘,或帶血絲、咯血、難咯,線粉似痰,溫燥-黃色,
涼燥-白色。
3. 寒痰和痰飲:色白、多,清稀而粘、中帶泡沫(多見于老年慢性支氣管炎)。
4. 濕痰:
停于中焦:胃失和降、脾升受阻、眩暈、納呆、乏力
流注于經絡:肩臂頑麻痛酸沉;陰疽瘰疬、痰核。
5. 風痰:既有痰證的癥狀,又有動風癥狀(肝風內動)。
6. 梅核氣。
三、 痰與咳喘的關系:
1. 肺中有痰,每致咳喘:痰阻肺氣,肺氣不宣(咳喘)。
2. 咳嗽未必有痰:外感咳嗽、腎虛、久病的咳嗽、喘。
3. 痰能引起除咳喘之外的癥狀。
四、性能與主治:
1. 性能:較復雜,多歸肺經,兼歸肝、脾經。化痰、止咳、平喘、降氣、宣肺、潤肺,
兼散寒、清熱、散結、解毒、平肝息風、軟堅、利尿。
2. 主治:①咳嗽痰多 ④驚狂癲癇
②痰喘氣逆 ⑤中風痰壅
③痰飲眩暈 ⑥陰疽、瘰疬、痰核、癭瘤
五、分類:
1. 溫化寒痰藥:溫、燥,善治寒、濕痰所致咳喘,另治濕濁中阻,陰疽、瘰疬、痰核。
陰虛火旺不宜用。
2. 清化熱痰藥:寒涼清潤,多治熱、燥痰,另治瘰疬、痰核、癭瘤、流注,驚狂癲癇。
3. 止咳平喘藥:苦辛溫平涼 宣肺袪痰:治外感、肺氣不宣的咳嗽
潤肺止咳:治燥咳、陰虛癆嗽
降氣平喘:治肺氣不降的咳嗽
六、使用注意:
1. 注意選擇配伍。
2. 常與行氣藥配伍。
3. 寒、濕痰不宜用清化熱痰藥,熱、燥痰不宜用溫化寒痰藥。
4. 咳嗽兼咳血者不宜用作用力強有刺激性的藥物。
5. 麻疹初期兼咳嗽忌用性溫有收斂作用的藥物。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