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發頤
熱病后余毒結于頤頜間引起的急性化膿性疾病。相當于西醫的化膿性腮腺炎。
特點:常發生于熱病后期,多一側發病,頤頜部腫脹疼痛,張口受限,全身癥狀明顯,重者可發生內陷。
鑒別診斷
痄腮:多發生于5~15歲的兒童,常有本病接觸史。發于頤頜之間,多為雙側性,色白濡腫,酸多痛少,不會化膿。
第七節 丹毒
丹毒是患部皮膚突然發紅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西醫也稱丹毒。本病發無定處,根據其發病部位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病名。
① 生于軀干部者,稱內發丹毒
② 發于頭面部者,稱抱頭火丹
③ 發于小腿足部者,稱流火
④ 新生兒多生于臀部,稱赤游丹毒。
特點:
① 病起突然,惡寒發熱
② 局部皮膚忽然變赤,色如丹涂脂染,焮熱腫脹
③ 邊界清楚,迅速擴大,數日內可逐漸痊愈,但容易復發。
臨床表現
治療:涼血清熱、解毒化瘀
1) 內治
①風熱毒蘊證
證候:發于頭面部,皮膚锨紅灼熱,腫脹疼痛,甚則發生水皰,眼胞腫脹難睜;伴惡寒,發熱,頭痛;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解毒。
方藥:普濟消毒飲加減。
②肝脾濕火證
證候:發于胸腹腰胯部,皮膚紅腫蔓延,摸之灼手,腫脹疼痛;伴口干且苦;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治法:清肝瀉火利濕。
方藥:柴胡清肝湯、龍膽瀉肝湯或化斑解毒湯加減。
③濕熱毒蘊證
證候:發于下肢,局部紅赤腫脹、灼熱疼痛,或見水皰、紫斑,甚則結毒化膿或皮膚壞死,或反復發作,可形成大腳風;伴發熱,胃納不香;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利濕清熱解毒。
方藥:五神湯合萆肄滲濕湯加減。
④胎火蘊毒證
證候:發生于新生兒,多見于臀部,局部紅腫灼熱,常呈游走性;或伴壯熱煩躁,甚則神昏謔語、惡心嘔吐。
治法:涼血清熱解毒
方藥:犀角地黃湯合黃連解毒湯
2) 外治:
① 外敷法
② 砭鐮法
③ 若流火結毒成膿者,可在壞死部位作小切口引流,摻九一丹,外敷紅油膏
關注"考試吧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考試吧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