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21年中醫執業醫師考試《傳染病學》精華考點匯總
傳染病的特征、診斷和預防
1.傳染病的基本特征:(1)病原體;(2)流行病學特征(流行性、季節性、地方性、外表性);(3)傳染性;(4)感染后免疫。
2.皮疹出現的時間、分布部位和先后順序有一定的規律性,對診斷和鑒別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如麻疹先見于耳后、面部,然后向軀干、四肢蔓延,直到手足心。水痘集中于軀干,呈向心性分布。傷寒玫瑰疹數量少,主要見于胸腹部。水痘、風疹多在病程的第1日出疹,猩紅熱于第2日,天花于第3日,麻疹于第4日,斑疹傷寒于第5日,傷寒于第6日出疹。
3.發熱的分型:以口腔溫度為標準,根據發熱程度將發熱分為低熱(37.3℃——37.9℃)、中度發熱(38℃——38.9℃)、高熱(39℃——40.9℃)和超高熱(41℃及以上)。
4.傳染病的流行性:
(1)散發:某種傳染病在某一地區的近幾年發病率的一般水平。
(2)流行:某種傳染病在某一地區的發病率高于一般水平。
(3)大流行:某傳染病流行范圍廣,甚至超過國界或洲界。
(4)暴發:某種傳染病病例的發病在某一地區或單位時間分布高度集中于一個短時間之內,多是同一傳染源或傳播途徑導致的。
5.有些傳染病患者進入恢復期后,已穩定退熱一段時間,由于潛伏于組織內的病原體再度繁殖,使發熱等初發癥狀再度出現,稱為復發。有些患者在恢復期,體溫未穩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度升高,此為再燃。
6.病原體的直接檢出或分離培養是傳染病病原學診斷的“金標準”。
7.甲類傳染病屬強制管理傳染病,包括霍亂和鼠疫。根據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乙類傳染病中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和脊髓灰質炎等按甲類傳染病報告和管理。
8.切斷傳播途徑通常是起主導作用的預防措施。
染病感染過程的五種表現
1.傳染病與感染性疾病的區別是具有傳染性。
2.根據病原體感染的次數、時間先后和種數,感染可分為四種:(1)首發感染;(2)重復感染;(3)混合感染;(4)重疊感染。
3.病原體的致病作用包括:侵襲力、毒力、數量、變異性。
4.免疫反應分保護性免疫反應和變態反應。
5.傳染源流行過程的基本條件: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
6.傳染源:患者、隱性感染者(主要傳染源)、病原攜帶者、受感染的動物。
7.傳染病傳播途徑:
(1)呼吸道傳播:肺結核、麻疹、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白喉等。
(2)消化道傳播:霍亂、傷寒、細菌性痢疾和一些寄生蟲病(鉤蟲病、蛔蟲病等)。
(3)接觸傳播:痢疾、傷寒、霍亂、甲型肝炎。
(4)蟲媒傳播:①經節肢動物機械攜帶傳播,②經吸血節肢動物傳播。
(5)血液和體液傳播:瘧疾、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等。
(6)母嬰傳播:①經胎盤傳播;②上行性傳播;③分娩引起的傳播;④哺乳傳播等。
(7)土壤傳播:破傷風、炭疽、氣性壞疽等若遇皮膚破損,可以引起感染。
(8)醫源性感染。
8.傳染病感染過程的五種表現很容易混淆,所以針對這方面內容要重點區分:
(1)病原體被清除:不出現病理損害和疾病的臨床表現。
(2)隱性感染(亞臨床感染):無臨床癥狀,只能通過免疫學檢查發現,最常見。
(3)顯性感染(臨床感染):不但引起機體免疫應答,還引起病理改變和臨床表現。
(4)病原攜帶狀態:排出病原體,有傳染性,攜帶病原體超過3個月者為慢性攜帶者。
(5)潛伏性感染:免疫功能不足以清除病原體,而將其局限,一旦免疫功能下降,才引起顯性感染。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