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21年中醫執業醫師考試《傳染病學》精華考點匯總
細菌性痢疾
1.細菌性痢疾是由志賀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痢疾桿菌分為四群:A群(志賀菌群)、B群(福氏菌群)、C群(鮑氏菌群)和D群(宋內菌群)。痢疾志賀菌感染病情較重,福氏志賀菌感染易轉為慢性,宋內志賀菌感染病情輕,多不典型。我國的優勢血清型為福氏2a、宋內氏、痢疾Ⅰ型,其他血清型相對比較少見。宋內志賀菌抵抗力最強,福氏志賀菌次之,痢疾志賀菌最弱。
2.志賀菌可產生內毒素及外毒素。菌痢傳染源主要是急、慢性菌痢患者和帶菌者。主要經糞-口途徑傳播。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獲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續時間短。
3.菌痢潛伏期一般為1——4日,短者可為數小時,長者可達7日。根據病程長短和病情嚴重程度可以分為2期6型。急性菌痢包括典型菌痢、輕型菌痢、重型菌痢、中毒型菌痢;慢性菌痢包括慢性遷延型、急性發作型、慢性隱匿型。
4.典型菌痢表現:起病急,發熱(39℃或更高)、腹痛、腹瀉、里急后重、黏液或膿血便,并有頭痛、乏力、食欲減退等全身中毒癥狀。腹瀉多先為稀水樣便,1——2日轉為黏液樣膿血便,每日十余次至數十次,糞便量少,伴有里急后重。體征有腸鳴音亢進,左下腹壓痛等。自然病程為10——14日,少數轉為慢性。
5.菌痢休克型(周圍循環衰竭型)較為常見,以感染性休克為主要表現。腦型(呼吸衰竭型)以中樞神經系統表現為主。
6.病因治療:首選喹諾酮類。兒童、孕婦及哺乳期患者應慎用。常用的有環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等,不能口服者也可靜脈滴注。小檗堿(黃連素)有減少腸道分泌的作用,在使用抗菌藥物的同時使用。
7.預防:應采用以切斷傳播途徑為主的綜合預防措施。
傷寒的流行病學、實驗室檢查和治療
1.傷寒是由傷寒桿菌經消化道傳播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患者和帶菌者是本病傳染源。主要經糞-口途徑傳播。人對傷寒普遍易感,病后可獲得持久免疫力。預防接種可獲得一定的免疫力,使發病機會減少,病情減輕。夏秋季高發。
2.傷寒的病理改變主要為全身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的炎性增生反應,鏡下見以巨噬細胞為主的細胞浸潤,吞噬細胞內可見被吞噬的淋巴細胞、紅細胞、傷寒桿菌及壞死組織碎屑,稱為“傷寒細胞”。若傷寒細胞聚積成團,則稱為“傷寒結節”,是本病的特征性病變。主要病變部位在回腸末段腸壁的集合淋巴結和孤立淋巴濾泡。
3.傷寒潛伏期3——60日,平均1——2周。
4.典型傷寒分期:初期為病程第1周,極期為病程第2——3周,緩解期相當于病程第4周,恢復期為病程第5周。
5.傷寒緩解期患者,體溫開始下降,但尚未達到正常時,又再度升高,持續5——7日后退熱,稱再燃。傷寒患者進入恢復期,體溫正常1——3周后,發熱等臨床癥狀再度出現,稱為復發。
6.白細胞計數減少或正常,中性粒細胞減少;嗜酸粒細胞計數減少或消失,此有助于診斷和判斷病情;血小板也可減少。
7.傷寒桿菌的培養(確診)
①血培養:在病程第1周陽性率最高,可達80%。(早期)
②骨髓培養:較血培養陽性率高,可達90%。
③糞便培養:在第3——4周陽性率高,達75%。(晚期)
④尿培養:陽性率低,第3——4周25%左右。(晚期)
8.傷寒高熱適當應用物理降溫,慎用解熱鎮痛類藥,以免虛脫。便秘可用開塞露或用生理鹽水低壓灌腸,禁用瀉劑和高壓灌腸。腹瀉可用收斂藥,忌用鴉片制劑。腹脹可用松節油腹部熱敷及肛管排氣,禁用新斯的明類藥物。
9.治療傷寒首選氟喹諾酮類,孕婦、兒童、哺乳期婦女慎用。第三代頭孢菌素尤適用于孕婦、兒童、哺乳期婦女等患者。
10.傷寒血清凝集試驗又稱為肥達反應。肥達反應的臨床意義:
(1)正常人血清中可能有低效價凝集抗體存在,通常“O”效價≥1:80,“H”效價≥1:160,才有診斷價值。
(2)每周檢查1次,如凝集效價逐次遞增,則更具診斷意義。
(3)只有“O”抗體效價的升高,可能是疾病的早期。
(4)僅有“H”抗體效價增高,而“O”抗體效價不高,可能是患過傷寒,或接種過傷寒、副傷寒菌苗的回憶反應。
(5)“O”抗體效價增高只能推斷為傷寒類感染,不能區別傷寒或副傷寒,診斷時需依鞭毛抗體凝集效價而定。
(6)若肥達反應陰性,不能排除傷寒。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1.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是由腦膜炎奈瑟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化膿性腦膜炎,以突發高熱、頭痛、嘔吐、皮膚黏膜瘀點和腦膜刺激征為主要臨床表現。本病經呼吸道傳播,冬春季多見,全球分布,呈散發或流行。
2.流腦患者和帶菌者是本病的傳染源,人是唯一宿主,帶菌者不易被發現,是重要的傳染源。流行期間以A群為主,B和C群以散發為主。
3.流腦全年散發,但以冬春季高發,一般發病集中在11月至來年5月,3、4月份為高峰。
4.流腦潛伏期1——7日,一般為2——3日。
5.內毒素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內毒素導致血管痙攣、內皮細胞損傷,引起局部出血、壞死、細胞浸潤及栓塞。致微循環障礙,有效循環血量減少,引起感染性休克。
6.流腦分型:普通型、暴發型、輕型、慢性敗血癥型。
普通型:前驅期,此期感染性最強;敗血癥期,特征性表現為瘀點瘀斑;腦膜炎期,腦膜刺激征陽性;恢復期。
暴發型:此型病勢兇險,病死率高,如不及時搶救,常于24小時內危及生命,兒童高發。
7.流腦腦脊液檢查是明確診斷的重要方法,腦脊液壓力升高,外觀混濁,白細胞明顯增高,蛋白質增高,而糖及氯化物明顯降低。但流腦初期或經抗菌藥物治療后,腦脊液改變可以不典型。
8.細菌學檢查為早期診斷流腦的重要方法。
9.普通型流腦首選青霉素。
霍亂的臨床表現和治療
1.霍亂是由霍亂弧菌引起的烈性腸道傳染病,為國際檢疫傳染病,我國法定管理傳染病種的甲類傳染病。
2.根據霍亂弧菌O抗原的特異性和致病性不同將其分為三群:
(1)O1群霍亂弧菌:為霍亂的主要致病菌。
(2)不典型O1群霍亂弧菌:可被多價01群血清凝集,但不產生腸毒素,無致病性。
(3)非O1群霍亂弧菌:一般無致病性,但其中的O139 群霍亂弧菌可產生霍亂腸毒素,能引起流行性腹瀉。
3.霍亂弧菌可產生內毒素和外毒素。內毒素為多糖體,可誘發機體免疫反應,是制作菌苗產生抗菌免疫的主要成分。霍亂外毒素即霍亂腸毒素,是霍亂的主要致病物質。霍亂腸毒素有抗原性,可刺激機體產生中和抗體。
4.霍亂患者和帶菌者是傳染源。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人群普遍易感。霍亂全年均可發病,夏秋季高發。以沿海地帶為主。
5.霍亂潛伏期1——3日,短者數小時,長者7日。突然起病,少數在發病前1——2日有頭昏、疲乏、腹脹、輕度腹瀉等前驅癥狀。古典生物型與O139群霍亂弧菌引起者癥狀較重,埃爾托型所致者多為輕型或無癥狀者。
6.霍亂典型表現
瀉吐期:①次數多:數次、十數次至無法計數。②含水多:多以劇烈腹瀉開始,病初大便尚有糞質,迅速成為黃色水樣便或米泔水樣便,無糞臭,可有魚腥味,少數患者呈淡紅色血水樣便。③無腹痛,無里急后重。
脫水期:酸中毒者呼吸增快,甚至呈深大呼吸(Kussmaul呼吸)。低鈉可引起肌肉痙攣,多見于腓腸肌和腹直肌。低血鉀可致腸脹氣,心律失常,肌張力減弱,腱反射減弱或消失等。此期一般為數小時至1——2日。
7.霍亂并發癥有腎衰竭、急性肺水腫、低鉀綜合征以及心律失常等。腎衰竭是最常見的嚴重并發癥,也是常見的死因。
8.及時足量補液是治療霍亂的關鍵。補液的原則是早期、快速、足量,先鹽后糖,先快后慢,糾酸補鈣,見尿補鉀。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