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練習題 |
第 2 頁:參考答案 |
一、A1
1、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經筋多附于骨和關節,具有約束骨骼,主司關節運動的作用。《素問·痿論》:“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
2、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別出的經脈,有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里的兩經在體內的聯系。
3、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在四肢部,十二經脈的別絡都是從四肢肘、膝以下分出。
4、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經絡的生理機能:(1)溝通聯系作用;(2)運輸滲灌作用;(3)感應傳導作用;(4)調節作用。
5、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靈樞·海論》說:“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腑臟,外絡于肢節。”
6、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浮絡是浮現于體表的絡脈。孫絡是最細小的絡脈。
7、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督脈經風府穴,進入腦內,屬腦,其分支沿肩胛骨內,脊柱兩旁,到達腰中,進入脊柱兩側的肌肉,與腎臟相聯絡。腎生髓,腦為髓海。因此督脈與腦、腎、脊髓的關系十分密切。
8、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蹺脈的基本機能:①主司下肢運動:具有交通一身陰陽之氣和調節肢體肌肉運動的功能,主要使下肢運動靈活蹺捷。②司眼瞼開合:陰陽蹺脈有司眼瞼開合的作用,蹺脈有病則目不合。
9、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任脈與胎兒孕育密切相關,故有“任主胞胎”之稱。
10、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督脈的生理功能包括:(1)調節陽經氣血,總督一身陽經,為“陽脈之海”;(2)與腦、髓和腎的機能活動有關。
11、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督脈、任脈、沖脈皆起于胞中,同出會陰,稱為“一源三歧”。
12、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足三陽經,起于頭面部走向足趾端,與足三陰經交會。
13、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手太陽小腸經,起于小指尺側端……循上肢外側后緣,過肘部,到肩關節后面,繞行肩胛部,交肩上后過大椎穴,再前行入缺盆,深入體腔,絡心,沿食道下行,穿過膈肌,到達胃部,下行,屬小腸。分支:從缺盆出來,沿頸部上行到面頰,至目外眥后,退行進入耳中(聽宮穴)。分支:從面頰部分出,向上行于目眶下,至目內眥,交于足太陽膀胱經。
14、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手足三陰與三陽經,通過經別和別絡相互溝通,組成六對,為“表里相合”關系。手陽明大腸經與手太陰肺經為表里。手陽明經屬大腸,絡于肺。
15、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手足三陰與三陽經,通過經別和別絡相互溝通,組成六對“表里相合”關系,即太陽與少陰為表里,少陽與厥陰為表里,陽明與太陰為表里。與手厥陰心包經相表里的是手少陽三焦經。
16、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手三陽經行于肩部和肩胛部。
17、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陽經在頭面部的分布特點是:陽明經主要行于面部,其中足陽明經行于額部;少陽經主要行于側頭部;手太陽經主要行于面頰部,足太陽經行于頭頂和頭后部。
18、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循行于上肢外側的經脈分布規律為: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后。
19、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十二經脈在四肢的分布特點是:陰經行于內側面,陽經行于外側面。上肢內側為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后;上肢外側為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后;下肢內側,內踝尖上八寸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后;內踝尖上八寸以上則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后;下肢外側為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后。
20、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十二經脈在四肢的分布特點是:陰經行于內側面,陽經行于外側面。上肢內側為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后;上肢外側為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后;下肢內側,內踝尖上八寸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后;內踝尖上八寸以上則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后;下肢外側為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后。
21、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同名手足陽經在頭面部交接。
22、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十二經脈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它們首尾相貫、依次銜接,從手太陰肺經起,依次為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及足厥陰肝經。記憶口訣:肺大胃脾心小腸,膀腎包焦膽肝續。
23、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下肢內側,內踝尖上八寸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后;內踝尖上八寸以上則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后;下肢外側為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后。
二、B
1、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經別的生理功能:①加強十二經脈表里兩經在體內的聯系;②加強體表與體內、四肢與軀干的向心性聯系;③加強了十二經脈和頭面部的聯系;④擴大十二經脈的主治范圍;⑤加強足三陰、足三陽經脈與心臟的聯系。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別絡的生理功能:①加強十二經脈表里兩經在體表的聯系;②加強人體前、后、側面統一聯系,統率其他絡脈;③滲灌氣血以濡養全身。
2、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督脈調節陽經氣血,總督一身陽經,為“陽脈之海”。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任脈調節陰經氣血,為“陰脈之海”。
3、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十二正經與奇經中的七脈均為上下縱行,唯有帶脈環腰一周,有約束諸脈的作用。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沖脈能調節十二經脈氣血,故又稱其為“十二經脈之海”或“五臟六腑之海”。
4、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沖脈的基本功能:①調節十二經氣血;②與女子月經及孕育功能有關。
【正確答案】 E
【答案解析】 蹺脈的基本功能:①主司下肢運動:具有交通一身陰陽之氣和調節肢體肌肉運動的功能,主要使下肢運動靈活蹺捷。②司眼瞼開合:陰陽蹺脈有司眼瞼開合的作用,蹺脈有病則目不合。
5、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手太陰肺經,起于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下口幽門,上口賁門),通過膈肌,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沿上肢內側前緣下行,過肘窩,入寸口,上魚際,直出拇指橈側端(少商穴)。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足太陽膀胱經,起于目內眥,向上到達額部,左右交會于頭頂部。
6、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足太陰脾經,在內踝尖上八寸以下,行于下肢內側中線;在內踝尖上八寸以上,與厥陰交叉,行至下肢內側前緣。
【正確答案】 C
【答案解析】 足少陰腎經行于下肢內側后緣。
7、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下肢內側,足少陰腎經分布在后緣。需要注意的是,內踝尖上8寸以下及足背部,三陰經走行分布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后;內踝尖上8寸以上,則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后。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下肢外側為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后。
8、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陽經在上肢外側的分布規律為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后。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陽經在上肢外側的分布規律為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后。
9、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十二經脈在上肢內側的分布為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后。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十二經脈在上肢內側的分布為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后。
10、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足手陰經在胸部交接,其中足太陰脾經與手少陰心經交接于心中;足少陰腎經與手厥陰心包經交接于胸中;足厥陰肝經與手太陰肺經交接于肺中。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相為表里的足三陰經與足三陽經在足趾末端交接。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在足大趾交接,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陰腎經在足小趾交接,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在足大趾爪甲后交接。
11、
【正確答案】 D
【答案解析】 足太陽膀胱經,起于目內眥,向上到達額部,左右交會于頭頂部,其直行者,從頭頂部分出,向后行至枕骨處,進入顱腔,絡腦,回出后下行到項部(天柱穴),下行交會于大椎穴。故太陽經病,可見頭項(枕部)痛。面額痛與陽明經有關,偏頭痛與少陽經有關,枕部(頭項)痛與太陽經有關,巔頂痛與足厥陰經有關。
【正確答案】 B
【答案解析】 足厥陰肝經,在頭面部上行與督脈會于頭項部。故厥陰病多在巔頂部。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