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2014年中醫助理醫師《方劑學》復習匯總
銀翹散
《溫病條辨》
[組成]連翹一兩(30g) 銀花一兩(30g) 苦桔梗六錢(18g) 薄荷六錢(18g) 竹葉四錢 (12g) 生甘草五錢(15g) 芥穗四錢(12g) 淡豆豉五錢(15g) 牛蒡子六錢(18g)
[用法]上杵為散。每服六錢(18g),鮮葦根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煎。肺藥取輕清,過煎則味厚入中焦矣。病重者,約二時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輕者,三時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現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主治]溫病初起。發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暢,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方解]溫病初起,邪在衛分,衛氣被郁,開合失司,故發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暢;肺位最高而開竅于鼻,邪自口鼻而入,上犯于肺,肺氣失宣,則見咳嗽;風熱搏結氣血,蘊結成毒,熱毒侵襲肺系門戶,則見咽喉紅腫疼痛;溫邪傷津,故口渴;舌尖紅,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均為溫病初起之佐證。治宜辛涼透表,清熱解毒。方中銀花、連翹氣味芳香,既能疏散風熱,清熱解毒,又可辟穢化濁,在透散衛分表邪的同時,兼顧了溫熱病邪易蘊結成毒及多夾穢濁之氣的特點,故重用為君藥。薄荷、牛蒡子辛涼,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且可解毒利咽;荊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溫,解表散邪,此二者雖屬辛溫,但辛而不烈,溫而不燥,配入辛涼解表方中,增強辛散透表之力,是為去性取用之法,以上四藥俱為臣藥。蘆根、竹葉清熱生津;桔梗開宣肺氣而止咳利咽,同為佐藥。甘草既可調和藥性,護胃安中,又合桔梗利咽止咳,是屬佐使之用。本方所用藥物均系清輕之品,加之用法強調“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煎”,體現了吳氏“治上焦如羽,非輕莫舉”的用藥原則。
本方配伍特點有二:一是辛涼之中配伍少量辛溫之品,既有利于透邪,又不悖辛涼之旨。二是疏散風邪與清熱解毒相配,具有外散風熱、內清熱毒之功,構成疏清兼顧,以疏為主之劑。
[運用]
1.辨證要點 《溫病條辨》稱本方為“辛涼平劑”,是治療外感風熱表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發熱,微惡寒,咽痛,口渴,脈浮數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 渴甚者,為傷津較甚,加天花粉生津止渴;項腫咽痛者,系熱毒較甚,加馬勃、玄參清熱解毒,利咽消腫;衄者,由熱傷血絡,去荊芥穗、淡豆豉之辛溫,加白茅根、側柏炭、梔子炭涼血止血;咳者,是肺氣不利,加杏仁苦降肅肺以加強止咳之功;胸膈悶者,乃夾濕邪穢濁之氣,加藿香、郁金芳香化濕,辟穢祛濁。
3.現代運用 本方廣泛用于急性發熱性疾病的初起階段,如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體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麻疹、流行性腦膜炎、乙型腦炎、腮腺炎等辨證屬溫病初起,邪郁肺衛者。皮膚病如風疹、蕁麻疹、瘡癰癤腫,亦多用之。
4.使用注意 凡外感風寒及濕熱病初起者禁用。因方中藥物多為芳香輕宣之品,不宜久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