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單元 細菌性痢疾
考情分析
|
中醫執業 |
A1 |
A2 |
B1 |
中醫執業助理 |
A1 |
A2 |
B1 |
考查要點 |
病原學 |
1 |
0 |
0 |
病原學 |
0 |
0 |
0 |
流行病學 |
0 |
0 |
0 |
流行病學 |
0 |
0 |
0 | |
發病機制及病理 |
0 |
0 |
0 |
— |
0 |
0 |
0 | |
臨床表現 |
0 |
0 |
0 |
臨床表現 |
1 |
0 |
0 | |
實驗室檢查及其他檢查 |
0 |
0 |
0 |
實驗室檢查及其他檢查 |
0 |
0 |
0 | |
診斷與鑒別診斷 |
1 |
0 |
0 |
診斷 |
0 |
0 |
0 | |
治療 |
1 |
0 |
1 |
治療及預防 |
0 |
0 |
0 | |
預防 |
0 |
0 |
0 |
— |
0 |
0 |
0 |
知識要點
病原學
細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常見腸道傳染病。痢疾桿菌屬腸桿菌科志賀菌屬,為革蘭陰性桿菌。痢疾桿菌對外環境的抵抗力D群最強,B群次之,A群最弱。日光照射30 min、加熱至56℃ 10 min或100℃ 1 min即可殺滅。
流行病學
病人數量多,傳播因子廣,途徑復雜,又缺少可靠的特異性預防措施,使得本病流行遍及世界各地。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夏秋季呈季節性高峰,一般5月開始上升,8~9月達高峰,10月開始下降。
1.傳染源 病人和帶菌者是傳染源。散發病例多由慢性病人及帶菌者所致。
2.傳播途徑 主要為糞-口途徑傳播。痢疾桿菌隨病人或帶菌者的糞便排出,通過受污染食物、水、手等經口而傳播。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兒童發病率最高,青壯年次之。
病理
痢疾桿菌對腸黏膜上皮細胞的侵襲力是決定其致病的主要因素。急性菌痢的基本病理變化為急性彌漫性纖維蛋白滲出性炎癥,重者有淺表潰瘍形成。病變部位以乙狀結腸和直腸為主,嚴重者可累及整個結腸。中毒型菌痢病人腸黏膜常僅見充血、水腫,極少有潰瘍,可見大腦及腦干水腫、炎性細胞浸潤與點狀出血,腎上腺皮質萎縮,胸腺腫大等。
慢性病人因結腸炎癥和潰瘍時好時壞,形成腸壁增厚及慢性潰瘍,其周圍可有息肉樣增生。
臨床表現
潛伏期為數小時至7d,多為1~2 d。
菌痢的臨床表現因痢疾桿菌的型別、感染的輕重、機體的狀況、病變的范圍及程度而各異。一般A群所致的臨床癥狀較重;D群引起的癥狀較輕,易漏診和誤診;B群引起的介于二者之間,易演變為慢性。臨床上依據病程的長短及病情輕重分為以下兩期共六種臨床類型。
1.急性菌痢
(1)急性典型(普通型)菌痢:起病急,畏寒,發熱,伴頭痛、周身酸痛等全身中毒癥狀,繼而出現腹痛、腹瀉,大便初為水樣,1~2 d后轉為黏液或膿血樣,每日10次以上甚至幾十次,每次量少,伴里急后重。全腹壓痛,左下腹為甚。自然病程為1周左右。
(2)急性非典型(輕型)菌痢:可有低熱,全身中毒癥狀輕或無,腹痛、腹瀉輕,大便每日數次,一般無膿血或僅見黏液,里急后重及左下腹壓痛不明顯,病程一般為4~5 d。可不治自愈,也可轉為慢性。
(3)中毒型菌痢:多見于2~7歲體質健壯的兒童。起病急驟,突發高熱,體溫40℃或更高,個別體溫不升。很快出現精神神經系統癥狀,常于數小時內迅速出現循環衰竭或呼吸衰竭。病人腸道癥狀常不明顯或缺如,需經肛拭子或生理鹽水灌腸取便檢查方能確診。個別病人以急性典型菌痢起病,于24~48 h內轉為中毒型,應予以重視。根據臨床表現不同中毒型菌痢可分為3型:
①休克型(周圍循環衰竭型):較為常見的一種類型,主要為感染中毒性休克的表現。肺循環障礙可引起呼吸窘迫綜合征。
②腦型(腦水腫型或呼吸衰竭型):大多數病兒無腸道癥狀而突然起病,因腦微循環障礙出現顱內壓增高,甚至腦疝的表現。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③混合型:以上兩型表現同時或先后出現,是最為嚴重的一種臨床類型,病死率為90%以上。該型本質上為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及中樞神經系統等多臟器功能損害與衰竭(MOF)
2.慢性菌痢 如病情反復發作或遷延不愈,病程超過2個月者稱為慢性菌痢(助理2006)。病人除有痢疾樣表現外,尚可有頭暈、失眠、多夢、健忘等一般癥狀。臨床上分為3型:
(1)遷延型:有急性菌痢史,但遷延不愈,常有不同程度的腹部隱痛、腹脹、腹瀉、大便間歇或經常有黏液或膿血。乙狀結腸增厚可觸及且有壓痛,病程久者還可出現身體虛弱、乏力、食欲減退、消瘦、貧血及維生素缺乏癥等。
(2)急性發作型:半年內有菌痢病史,在慢性靜止過程中常因受涼、飲食不節及勞累等因素致急性發作,表現與急性菌痢相似,但全身中毒癥狀較輕。可根據細菌培養、鑒定分型與急性期相鑒別。
(3)隱匿型:1年內有菌痢史,臨床癥狀消失2個月以上,乙狀結腸鏡檢查可見腸黏膜病變,糞便培養痢疾桿菌陽性。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