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癰
頸癰的概念:
指發于頸的兩側,包括頷下,耳下,頦下等部位的癰證。多由風熱,流毒或風濕挾痰等壅結少陽、陽明經絡,或因乳蛾,口疳,齲牙,頭面瘡結而誘發,多見于小兒。
其癥初起發熱惡寒,頸項強痛,逐漸紅腫高起,四、五天后皮色漸紅,腫痛加劇,即欲成膿,潰后膿盡而愈。
頸癰:
病名。指位于頸部之癰瘡。出《素問·病能論》。此癰多因感受風溫,風熱,肝胃火毒上攻,挾痰壅結于少陽,陽明之絡而成。本病雖多生于頸旁兩側,但頜下、耳后、或頦下亦可發生。癥見頸項部漸之腫赤,灼熱疼痛加劇,漸至潰膿,且伴有寒熱往來,頭項強痛等全身癥狀。治宜應以疏風,清熱,消腫為主。可用牛蒡解肌湯,或奇命丹加減;亦可用仙方活命飲加玄參、桔梗、升麻等;外用金黃散圍箍。
紅絲疔的臨床特點
該病好發于前臂及小腿的內側。先在原發病灶處有紅腫熱痛,繼則有紅絲一條,由前臂或小腿迅速向軀干方向走竄,上肢導向肘部而及腋窩,下肢導向膝部而及腹股溝,使腋窩及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壓痛,伴有輕重不同的全身癥狀,如惡心、發熱、頭痛、食欲不振、周身無力、苔黃、脈數等。紅細較細的,1~2天可愈;紅絲較粗的可結塊,一處未愈,他處又起,有的2~3處相互串連。病變在淺部的,結塊多而皮膚色紅;病變在深部,皮色暗紅,或不見紅絲,但可見條索狀腫脹和壓痛。如不消退則化膿,化膿在7~10天左右,潰后收口較易。如果2~3處串連貫通,則收口較慢,嚴重者可引起“走黃”。
本病病因多由于足部生疔、足濕氣糜爛或皮膚破潰,感染邪毒,以致毒流經脈,向上走竄而繼發。治則以清熱解毒為主。
診斷要點為:前臂及小腿內側呈紅腫熱痛,紅絲向上迅速走竄,附近淋巴結腫痛,重者伴發熱、惡寒等全身癥狀。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