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
一、 癲癇
1、 癲癇:多種原因導致的腦部神經元高度同步化異常放電的綜合征,臨床表現具有發作性、短暫性、重復性和刻板性的特點。
2、 癇性發作:臨床上每次發作或每種發作的過程。一個患者可有一種或數種形式的癇性發作。
3、 Jackson發作:癲癇部分發作時,異常運動從局部開始,沿大腦皮質運動區移動,臨床表現抽搐自手指-腕部-前臂-肘-肩-口角-面部逐漸發展。
4、 Todd麻痹:嚴重部分運動性發作患者發作后可留下短暫性(半小時至36小時內消除)肢體癱瘓。
5、 癲癇持續狀態(SE):或稱癲癇狀態,是癲癇連續發作之間意識尚未完全恢復又頻繁再發,或癲癇發作持續30分鐘以上未自行停止。癲癇狀態是內科常見急癥,若不及時治療可因高熱、循環衰竭、電解質紊亂或神經元興奮毒性損傷導致永久性腦損害,致殘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從速控制發作是治療的關鍵。
6、 難治性癲癇持續狀態:指持續的癲癇發作對初期的一線藥物地西泮、氯硝西泮、苯巴比妥、苯妥英鈉等無效,連續發作1小時以上者。其治療的首要任務是要迅速終止發作。
1、 復雜部分性發作的首選藥物——卡馬西平、丙戊酸鈉
2、 失神發作的治療首選藥物——丙戊酸鈉、乙琥胺
3、 嬰兒痙攣癥可選用藥物——ACTH、強的松、丙戊酸、氯硝西泮
4、 癲癇發作的分類(國際抗癲癇聯盟1981):
1) 部分性發作,包括單純性部分性發作、復雜性部分性發作、部分性發作繼發全身發作。
2) 全面性發作,包括失神發作、強直性發作、陣攣性發作、強直陣攣性發作、肌陣攣發作、失張力發作
3) 不能分類的發作。
5、 全面性強直-陣攣發作(GTCS)的臨床表現:
意識喪失、雙側強直后出現陣攣是此型發作的主要臨床特征。早期出現意識喪失、跌倒,隨后的發作分為三期:
1) 強直期:表現為全身骨骼肌持續性收縮。眼肌收縮出現眼瞼上牽、眼球上翻或凝視;咀嚼肌收縮出現張口,隨后猛烈閉合,可咬傷舌尖;喉肌和呼吸肌強直性收縮致患者尖叫一聲,呼吸停止;頸部和軀干肌肉的強直性收縮致頸和軀干先屈曲,后反張;上肢由上舉后旋轉為內收旋前,下肢先屈曲后猛烈伸直,持續10-20秒鐘后進入陣攣期。
2) 陣攣期:肌肉交替性收縮與松弛,陣攣頻率由快變慢,松弛時間逐漸延長,持續30-60秒或更長。在一次劇烈陣攣后,發作停止,進入發作后期,這兩期可伴明顯的自主神經功能紊亂,Babinski征為陽性。
3) 發作后期:本期全身肌肉松弛,可發生尿失禁。呼吸首先恢復,隨后瞳孔、血壓、心率漸至正常,肌張力松弛,意識逐漸恢復。醒后常出現頭痛,周身酸痛和疲乏,對發作全無記憶。
4) GTCS典型EEG為:強直期開始逐漸增強的10Hz棘波樣節律,然后頻率不斷降低,波幅不斷增高,陣攣期彌漫性慢波伴間歇性棘波,痙攣后期呈明顯腦電抑制,發作時間愈長,抑制愈明顯。
6、 癲癇持續狀態的治療原則:
1) 保持穩定的生命體征和進行心肺功能支持
2) 終止呈持續狀態的癲癇發作,減少癲癇發作對腦部神經元的損害
3) 尋找并盡可能根除病因及誘因
4) 處理并發癥
7、 癲癇持續狀態的處理:
1) 一般措施
(1) 對癥處理: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監護、檢查、牙套
(2) 建立靜脈通道
(3) 積極防止并發癥:腦水腫——20%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靜滴
防控感染——抗生素
高熱——物理降溫
糾正代謝紊亂
糾正酸中毒
營養支持
2) 迅速控制抽搐是治療的關鍵,可使用下列藥物:
(1) 地西泮靜注:是控制成人或兒童各型癲癇狀態的首選藥。
(2) 地西泮加苯妥英鈉:地西泮靜注取得療效后,再加用苯妥英鈉靜滴。
(3) 苯妥英鈉
(4) 10%水水合氯醛:加等量植物油保留灌腸。
(5) 副醛:植物油稀釋后保留灌腸。
3) 發作控制后應考慮使用苯巴比妥0.1-0.2g肌注,每日2次,鞏固和維持療效。同時鼻飼抗癲癇藥,達穩態濃度后逐漸停用苯巴比妥。
4) 上述方法均無效者,需按難治性癲癇持續狀態處理。
5) 發作停止后,需積極尋找癲癇狀態的原因予以處理。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成績查詢、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