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單元 內科病證
一、中風
【病因病機】
中風的發生是多種因素所導致的復雜的病理過程,風、火、痰、瘀是其主要的病因,腦府為其病位。肝腎陰虛,水不涵木,肝風妄動;五志過極,肝陽上亢,引動心火,風火相煽,氣血上沖;飲食不節,恣食厚味,痰濁內生;氣機失調,氣滯而血運不暢,或氣虛推動無力,日久血瘀。當風、火、痰濁、瘀血等病邪,上擾清竅,導致“竅閉神匿,神不導氣”時,則發生中風。
【辨證】
1.中經絡
主癥 半身不遂,舌強語謇,口角歪斜。
兼見面紅目赤,眩暈頭痛,心煩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黃,舌紅或絳,苔黃或燥,脈弦有力,為肝陽暴亢;肢體麻木或手足拘急,頭暈目眩,苔白膩或黃膩,脈弦滑,為風痰阻絡;口黏痰多,腹脹便秘,舌紅,苔黃膩或灰黑,脈弦滑大,為痰熱腑實;肢體軟弱,偏身麻木,手足腫脹,面色淡白,氣短乏力,心悸自汗,舌暗,苔白膩,脈細澀,為氣虛血瘀;肢體麻木,心煩失眠,眩暈耳鳴,手足拘攣或蠕動,舌紅,苔少,脈細數,為陰虛風動。
2.中臟腑
主癥 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者昏迷,半身不遂。
兼見神昏,牙關緊閉,口噤不開,肢體強痙,為閉證;面色蒼白,瞳神散大,手撒口開,二便失禁,氣息短促,多汗腹涼,脈散或微,為脫證。
【治療】
1.基本治療
(1)中經絡
治法 醒腦開竅,滋補肝腎,疏通經絡。以手厥陰、督脈、足太陰經穴為主。
主穴 內關 水溝 三陰交 極泉 尺澤 委中
配穴 肝陽暴亢者,加太沖、太溪;風痰阻絡者,加豐隆、合谷;痰熱腑實者,加曲池、內庭、豐隆;氣虛血瘀者,加足三里、氣海;陰虛風動者,加太溪、風池;口角歪斜者,加頰車、地倉;上肢不遂者,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者,加環跳、陽陵泉、陰陵泉、風市;頭暈者,加風池、完骨、天柱;足內翻者,加丘墟透照海;便秘者,加水道、歸來、豐隆、支溝;復視者,加風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者,加中極、曲骨、關元。
操作 內關用瀉法;水溝用雀啄法,以眼球濕潤為佳;刺三陰交時,沿脛骨內側緣與皮膚成45°角,使針尖刺到三陰交穴,用提插補法;刺極泉時,在原穴位置下2寸心經上取穴,避開腋毛,直刺進針,用提插瀉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脹和抽動感為度;尺澤、委中均直刺,提插瀉法使肢體有抽動感。
方義 心主血脈,內關為心包經絡穴,可調理心氣,疏通氣血。腦為元神之府,督脈入絡腦,水溝為督脈穴,可醒腦開竅,謂神導氣。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滋補肝腎。極泉、尺澤、委中,疏通肢體經絡。
(2)中臟腑
治法 醒腦開竅,啟閉固脫。以手厥陰及督脈穴為主。
主穴 內關 水溝
配穴 閉證者加十二井穴、太沖、合谷;脫證者加關元、氣海、神闕。
操作 內關、水溝操作同前。十二井穴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太沖、合谷用瀉法,強刺激。關元、氣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闕用隔鹽灸法,直至四肢轉溫為止。
方義 內關調心神,水溝醒腦開竅。十二井穴點刺出血,可疏通十二經氣,調和陰陽;配太沖、合谷,平肝熄風。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灸之可扶助元陽。神闕為生命之根蒂,真氣所系,配合氣海可益氣固本,回陽固脫。
2.其他治療
(1)頭針法 選頂顳前斜線、頂旁l線及頂旁2線,毫針平刺入頭皮下,快速捻轉2~3分鐘,每次留針30分鐘,留針期間反復捻轉2~3次。行針后鼓勵患者活動肢體。
(2)電針法 在患側上、下肢體各選兩個穴位,針刺得氣后留針,接通電針儀,以患者肌肉微顫為度,每次通電20分鐘。
【習題】
中風的病位在
A.心
B.腦
C.肝
D.腎
E.脾
『正確答案』B
以下哪項不是中風發生的主要病因
A.風
B.火
C.痰
D.濕
E.瘀
『正確答案』D
某女,53歲。2小時前突然發現右半身麻木,口角歪斜,言語不利。現神志清,頭暈目眩,苔白膩,脈弦滑。其診斷是
A.中經絡、風痰阻絡證
B.中經絡、肝陽暴亢證
C.中經絡、陰虛風動證
D.中臟腑、氣虛血瘀證
E.中臟腑、陰虛風動證
『正確答案』A
某男,56歲。近年來常頭暈,2小時前突然仆倒,人事不知,現牙關緊閉,肢體強直,痰多息促,脈弦滑有力。治療取穴除選用水溝、內關外,應加用
A.極泉、尺澤、委中
B.十二井穴、太沖、合谷
C.陽陵泉、三陰交、風市
D.頰車、地倉、豐隆
E.關元、神闕、氣海
『正確答案』B
某女,63歲,突然出現右半身活動不利,舌強語謇,兼見面紅目赤,眩暈頭痛,煩燥,舌紅,苔黃,脈弦而有力。針灸治療除主穴外,應加用
A.豐隆、合谷
B.曲池、內庭
C.太沖、太溪
D.足三里、氣海
E.太溪、風池
『正確答案』C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