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單元 瀉下藥
第一節 概述
1.瀉下藥的性能特點與臨床應用
瀉下藥分為攻下藥、潤下藥、峻下逐水藥三類。其中攻下藥多為苦寒沉降。既有較強的攻下通便作用。主要適用于大便秘結及實熱積滯之證;潤下藥多為種子和種仁,富含油脂,能潤滑大腸,促使排便而不峻瀉,瀉下通便作用和緩,主要適用于腸燥津枯便秘;峻下逐水藥大多苦寒有毒,藥力峻猛,主要適用于全身水腫以及停飲等正氣未衰之證。
2.配伍方法
應根據里實證的兼證及病人的體質,進行適當的配伍。兼有表邪者,當先解表后攻里,必要時可與解表藥同用,表里雙解,以免表邪內瀉;兼有正虛者,應與補益藥同用,攻補兼施,使攻邪而不傷正。
3.使用注意
使用瀉下藥中的攻下藥、峻下逐水藥時,因其作用峻猛,或有毒性,易傷正氣及脾胃,故年老體虛、脾胃虛弱者當慎用;婦女胎前產后及月經期應忌用。
第二節 攻下藥
大黃
瀉下攻積——治陽明腑實證(痛、脹、吐、閉)、熱結便秘等。蕩滌腸胃,有將軍之稱。川軍。
清熱瀉火——治熱毒癰腫(導熱毒由大便排出)、火熱上攻之目赤、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
涼血解毒——治火熱上炎之咽痛等,血熱吐衄等。
逐瘀通經——治閉經、癥瘕等(新瘀宿瘀皆化,使離經之血從大便排出)。
配芒硝、枳實、厚樸;后下;活血用酒大黃;止血。
芒硝
瀉下攻積,潤燥軟堅——實熱積滯,大便燥結之證。(提高腸道滲透壓,大黃促進腸蠕動,合用瀉下力強)相須為用。
清熱消腫——外用治療口瘡,咽痛,目赤及瘡癰腫痛。乳癰,腸癰,痔瘡腫痛。
沖入藥汁內或水溶化服。
番瀉葉
瀉下通便——苦寒降泄,既能瀉下導滯,又能清導實熱。①熱結便秘;②習慣性便秘、老年便秘。
開水泡服或后下。體弱者慎服。
蘆薈
汁液濃縮干燥物。
瀉下通便——熱結便秘。
清肝——肝經實火。
殺蟲——外治頑癬,內治小兒疳積。
注意——入丸散服,用量0.6—1.5g,不入煎劑,孕婦及胃弱者慎服,有腎毒性。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