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辨 證
第一節 病因辨證
概念及重點:
病因辨證,是運用病因學的基本理論,綜合分析各種病因侵入人體所致疾病各種證候的辨證方法。
重點:外感六淫的致病特點及常見臨床表現。
外感病:指感受六淫、癘氣等外邪引起的疾病。
一、六淫辨證
風、寒、暑、濕、燥、火
注意:要與“內生六淫”的相區別
(一)風淫證候
概念:外感風邪引起的證候,又稱外風證。
風淫特點:為百病之長,其性輕楊,善行數變,具有發病迅速,消退也快,游走不定的特點。
臨床表現:
1、風邪侵表:發熱惡寒、汗出、鼻塞或噴嚏,咳嗽,咽喉癢或痛,苔薄白,脈浮緩
2、風客肌膚:皮膚瘙癢,或起丘疹,或起風團,此起彼伏,游走不定
3、風襲經絡:顏面麻木仁,口眼歪斜,頸項拘急,四肢抽搐
4、風襲關節:關節疼痛,游走不定
5、風水相搏:顏面先腫,繼則全身
(二)寒淫證候
概念:外感寒邪引起的證候,又稱外寒證。
寒淫特點:為陰邪,其性清泠,凝滯,收引,傷人陽氣,阻礙氣血運行。
臨床表現:
1、 傷寒證:寒邪傷于肌表
臨床表現:發熱惡寒,無汗,頭身疼痛,舌苔白,脈浮緊
2、中寒證:寒邪直中臟腑(寒邪客肺、寒滯胃腸、寒滯肝脈、寒滯心脈、寒凝胞宮證等
臨床表現:腹部冷痛,喜溫,口淡不渴,小便清長或咳喘,或泄瀉,或手足拘攣,或囊縮等,舌淡苔白,脈沉緊
3、寒凝經脈:關節冷痛,痛有定處,喜溫
(三)暑淫證候
概念:外感暑邪引起的證候。
暑淫特點:其性炎熱,為病必見熱象,最易耗氣傷津,且暑多挾濕,常與濕邪相混為病。
臨床表現:
1、傷暑(輕):惡熱、汗出、口渴、疲乏、尿黃、舌紅,苔白或黃,脈虛
天氣炎熱,汗出過多,氣陰兩傷
2、中暑(重):發熱,卒然昏倒,汗不出,煩悶,氣急,甚或昏迷驚厥,舌絳干燥,脈濡數
暴曬于烈日之下,體熱難散
程鐘齡認為辨暑方法:以自汗、口渴、煩心、溺赤、身熱、脈虛為要點
病案
盛夏時,豐赴西鄉療病,路過石梁村口,見一人奄然昏倒于道旁,遂停與診。脈之兩手洪大,其為暑熱所中者昭然。即以通關散吹鼻,似欲噴嚏而不得,令人揪之,又令人入村采蒜取汁,頻頻灌之,連得噴嚏,少時蘇醒。求賜一方,遂用六和湯去參、術、厚樸、加滑石、通草、屬服三帖,數日后,登門致謝。《時病論》
(四)濕淫證候
概念:外感濕邪引起的證候。
濕淫特點:其性重著,黏滯,其病常纏綿留著,不易速去。
臨床表現:傷濕 冒濕 濕傷關節 著痹
1、濕邪傷表:頭重如裹,身熱無汗,關節疼痛,四肢倦怠
2、濕侵皮膚:皮膚起泡,破流黃水(黃水瘡),或足趾奇癢,皮破流水
3、濕流關節:關節重著酸痛,肌膚麻木,疼痛固定,脈濡緩,舌苔膩
(五)燥淫證候
概念:外感燥邪引起的證候。
燥淫特征:其性干燥,易傷津液,臨床上有涼燥與溫燥之分。
臨床表現:
1、涼燥:頭微痛,惡寒,無汗,咳嗽,喉癢,鼻塞,舌白而干,脈浮
秋深初涼,西風肅殺,感之而成涼燥
2、溫燥:身熱有汗,口渴,咽干,咳嗽,胸痛,甚者痰中帶血,以及上氣鼻干,舌干苔黃,脈象浮數
久晴無雨,秋陽暴曬,感之而成溫燥
(六)火淫證候
•概念:外感火熱病邪引起的證候
•火淫特點:(比較:溫→火→熱)
•臨床表現:熱盛 津傷 動風 動血 火邪壅滯局部
火灼氣分-壯熱口渴,面紅目赤
熱入營血,迫血妄行-吐血、衄血、發疹
熱擾神明-發狂
熱灼肌膚-皮膚生癰癤
熱傷津液-便秘,尿黃
舌-紅絳
脈-數而有力
比較:熱與暑的異同
相同點:同為夏令主氣。《素問 五運行大論》:“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性為暑。”“南方生熱,熱生火”“七月流火”
不同點:
暑-以汗出過多,氣陰兩傷為損害的一組癥狀,治以清暑益氣(清暑益氣湯)
火-以火毒內侵,或灼傷肌膚為損害的一組癥狀,治以清熱解毒(五味消毒飲)
(七)疫癘辨證
概念:是中醫對急性、烈性傳染病的總稱。其又名瘟病,是由感染瘟疫病毒而引起的傳染性疾病。
致病特點:
1、傳染性強,流行面廣
2、發病急驟,病情危重
3、多從口鼻而入
4、其產生有一定的條件
臨床表現:
1、大熱、大渴、頭痛如劈
2、絞腸痛絕,或抽搐強直
3、狂躁昏譫,吐衄發斑,咽痛喉爛
4、憎寒壯熱,痰喘腫脹
5、舌質紅絳,苔厚濁膩或白厚如積粉
6、脈濡數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