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六經辨證
創立者:東漢 張仲景《傷寒論》
適應范圍:外感寒邪引起的發熱性疾病
三陽經:太陽經 陽明經 少陽經
三陰經:太陰經 少陰經 厥陰經
一、六經辨證的概念
(一)太陽病證
太陽(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抗御外邪侵襲,為人體的藩籬
臨床表現:惡寒,頭項強痛,脈浮
1、太陽中風證:外感風寒,營衛失和
臨床表現:發熱,惡風,自汗出,脈浮緩
2、太陽傷寒證:寒邪侵襲,衛陽被遏
臨床表現:惡寒,發熱,頭項強痛,
體痛,無汗而喘,脈浮緊
(二)陽明病證
表證不解入里(胃腸):里熱實證
臨床表現:身熱,不惡寒,反惡熱,汗自出,脈大
陽明經證-胃經實熱
陽明腑證-大腸實熱
1、陽明經證
病機:邪熱充斥陽明胃經
臨床表現:身大熱,汗大出,煩渴引飲,
面赤氣粗,心煩,舌苔黃,脈洪大。
特點:大熱 大汗 大渴 脈洪大
2、陽明腑證
病機:熱傳大腸,與腸中燥屎相結
臨床表現:日晡潮熱,手足汗出,臍腹脹滿脹疼痛,
痛而拒按,大便秘結不通,甚則神昏譫語,
狂亂,不得眠,舌苔黃厚干燥,或起芒剌,
甚至苔焦黑燥裂,脈沉實,或沉數
特點:痞 滿 燥 實
(三)少陽病證
病機:邪在少陽半表半里
臨床表現:寒熱往來,胸脅苦滿,
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脈弦
(四)太陰病證
病機:脾陽虛衰,寒濕內停
臨床表現:腹滿而吐,食欲不振,腹瀉,
時腹自痛,喜溫喜按,口不渴,
舌淡苔白滑或白膩,脈緩弱
(五)少陰病證
外感病后期,心腎陽衰
主癥:脈微細,但欲寐
(一)少陰寒化證
(二)少陰熱化證
1、少陰寒化證
病機:心腎陽虛,陰寒內生
臨床表現:無熱惡寒,脈微細,但欲寐,
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嘔不能食,
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微細
2、少陰熱化證
病機:腎水虧虛,心火上亢
臨床表現:心煩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紅赤,
或舌絳少苔,脈細數。
(六)厥陰病證
病機:寒熱交錯,厥熱勝復
臨床表現: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
饑不欲食,食則吐蛔
二、六經病證的傳變
(一)傳經
1、循經傳:
2、越經傳:
3、表里傳:
(二)合病:二經以上同時出現
(三)并病:一經未罷,另一經又現
(四)直中:不從陽經,直中陰經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