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法操作——點刺法、挑刺法
一、點刺法
【操作方法及步驟】
1.選取部位。
2.針刺前,在預定針刺部位上下用左手拇食指向針刺處推按,使血液積聚于針刺部位。
3.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脫碘。
4.用左手拇、食、中三指捏緊被刺部位,右手持針,用拇、食兩指捏住針柄,中指指腹緊靠針身下端,針尖露出3——5mm,對準已消毒的部位,刺入3——5mm深,隨即將針迅速退出,輕輕擠壓針孔周圍,使出血少許。5.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
二、挑刺法
【操作方法及步驟】
1.選取部位。
2.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脫碘。
3.用左手按壓施術部位兩側,或捏起皮膚,使皮膚固定。
4.右手持針迅速刺入皮膚l——2mm,隨即將針身傾斜挑破皮膚,使之出少量血液或少量黏液。也有再刺入5mm左右深,將針身傾斜并使針尖輕輕挑起,挑斷皮下部分纖維組織,然后出針,覆蓋敷料。
毫針刺法
主要有以下幾種:
(1)仰臥位:適宜于取頭、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2)側臥位:適宜于取身體側面少陽經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3)俯臥位:適宜于頭、項、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側及上肢部分腧穴。
(4)仰靠坐位:適宜于取頭、顏面何頸前等部位的腧穴。
(5)俯伏坐位:適宜于取后頭和項、背部的腧穴。
(6)側伏坐位:適宜于取頭部的一側、面頰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行針手法:此部分內容要掌握基本的手法提插法及捻轉法的基本操作情況。
提插法:使用提插法時指力藥均勻一致,幅度不宜過大,一般以3-5分為宜,頻率不宜過快,每分鐘60次左右,保持針身垂直,不改變針刺角度、方向。
捻轉法:使用捻轉法時,指力藥均勻,角度要適當,一般應掌握在180°左右,不能單向捻針。
6種輔助手法:
循法、彈法、刮法、搖法、飛法、震顫法。(要知道其具體的內容。)
捻轉補瀉
【操作方法及步驟】:
1.選取腧穴部位。
2.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脫碘消毒應針刺的腧穴部位。
3.將針刺入腧穴得氣后,捻轉角度小,用力輕,頻率慢,操作時間短,結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者為補法。捻轉角度大,用力重,頻率快,操作時間長,結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者為瀉法。
提插補瀉
【操作方法及步驟】
1.選取腧穴部位。
2.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脫碘消毒應針刺的腧穴部位。
3.將針刺入腧穴得氣后,先淺后深,重插輕提,提插幅度小,頻率慢,操作時間短。以下插用力為主者為補法;先深后淺,輕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頻率快,操作時間長,以上提用力為主者為瀉法。
“西醫操作”試題分析——戴無菌手套
所有參加手術的人員手臂消毒后都需穿戴無菌手術衣、手套。
[步驟與方法]
目前醫院多采用經高壓蒸氣滅菌的干手套,偶有用消毒液浸泡的濕手套。
戴手套法:
①穿無菌手術衣、戴口罩后,選取合適手套號碼并核對滅菌日期。
②用手套袋內無菌滑石粉包輕輕敷擦雙手,使之滑潤。
③左手捏住兩只手套翻折部分,提出手套,使兩只手套拇指相對向。右手先插入手套內,再用戴好手套的右手2——5指插入左手手套的翻折部內,幫助左手插入手套內,然后將手套翻折部翻回蓋住手術衣袖口。
④用無菌鹽水沖凈手套外面的滑石粉。
⑤在手術開始前應將雙手舉于胸前,切勿任意下垂或高舉。
[注意事項]
1.未戴手套的手,只能接觸手套套口的向外翻折部分,不能碰到手套的外面。
2.已戴好手套的手只能接觸手套的外面,不能碰到皮膚和手套套口的向外翻折部分。
3.在手術開始前,雙手應放于胸前,切勿任意下垂或高舉。
4.手術人員做完一臺手術,需繼續做另一臺手術時,需重新按外科洗手法進行手臂消毒。
角膜和瞳孔檢查
角膜和瞳孔的檢查,同樣是通過視診來觀察;
1.檢查時應注意角膜的透明度,有無潰瘍、白斑、老年環和血管翳、云翳等。
2.檢查瞳孔時,應先觀察瞳孔的大小、形狀以及對比兩側瞳孔是否等大等圓。
然后檢查瞳孔的對光反射、集合反射。
瞳孔正常情況下呈圓形,雙側等大,正常直徑為2——5mm;常見的異常情況見于:青光眼、眼內腫瘤時瞳孔可呈橢圓形,虹膜粘連時形狀可不規則。
病理情況下瞳孔縮小見于:虹膜炎、有機磷中毒、藥物反應等。瞳孔擴大見于腦外傷,頸交感神經刺激及青光眼絕對期等。
雙側瞳孔大小不等常提示顱內病變,如腦外傷、腦疝、腦腫瘤、梅毒等。
3.瞳孔對光反射和集合反射
①瞳孔對光反射包括直接對光反射和間接對光反射;
做直接對光反射時,囑被檢者雙眼注視前方,檢查者持手電筒自側方照射被檢者瞳孔,觀察瞳孔變化,正常情況下雙側瞳孔縮小,移開光源后瞳孔會迅速恢復。
做間接對光反射時,先以一手放在被檢者鼻梁處擋住光源,觀察雙眼變化情況;正常情況下,光線照射一側眼部時,對側瞳孔同時縮小,移開光源又能迅速恢復。
②集合反射
檢查時,囑被檢者注視1m外的指尖,然后將手指逐漸移動到被檢者的眼前,距離眼球約10cm,觀察被檢者兩眼球是否內聚,瞳孔是否縮小。
注意事項
當動眼神經損害時,睫狀肌和雙眼內直肌麻痹,會導致集合反射消失。
而瞳孔對光反射出現遲鈍或消失,見于昏迷患者。
“體格檢查”考點——肝臟觸診
腹部觸診前,被檢者應取仰臥位,雙腿屈曲,充分暴露腹部,檢查者站立于右側。
單手觸診肝臟時,右手與肋緣平行,放置在臍水平線上,當檢查者呼氣時手指壓向腹深部,吸氣時手指向上、向前迎接下移的肝緣。如果沒有觸到肝臟則手指上移,重復上述的動作,直到觸到肝臟。前正中線觸摸時也以同樣方法觸診至肋弓下緣。
雙手觸診肝臟時,檢查者右手位置同單手法,左手托住被檢查者右側腰部,拇指張開置于季肋部,并向上抬起,使肝下緣緊貼前腹壁,這樣吸氣時下移的肝臟就更易碰到右手指,可提高觸診的效率。
注意事項:
肝臟觸診前,應注意右手掌放置位置是在臍水平,手指方向與肋弓下緣平行,觸診中是以示指、中指末端外側緣進行觸診。
當觸診到肝臟后,應注意其大小、硬度、有無痛感、結節、腫塊及震顫等。
勿將腹直肌和腎臟誤認為肝臟;手指上抬速度要慢于吸氣速度。
若發現肝臟腫大,應測量各經線數值:
1)第一測量:右鎖骨中線上,肝上界(肝相對濁音界)至下緣之間的距離。
2)第二測量:右鎖骨中線上,腫大的肝下緣距肋弓的距離。
3)第三測量:前正中線上,劍突基底部至肝下緣的距離。正常肝臟:肋下≤lcm,劍突下≤3——5cm,上下徑9——11cm.
肝臟彌漫性增大:見于肝炎、肝淤血、脂肪肝、早期肝硬化、白血病、血吸蟲病。局限性增大:見于肝膿腫、肝囊腫、肝腫瘤。
手術區鋪巾的操作演示常見的考官提問及解答
1.感染切口與清潔切口的皮膚消毒方法有何不同
答:感染切口皮膚消毒的方向是由外向內,清潔切口的皮膚消毒方向是由內向外。
2.鋪好的四塊手術巾是否可以移動?原則是什么?
答:可以移動。原則是:手術巾只能適當的向外側移動,不可以向內移動。
3.如果用碘酒和酒精消毒,兩遍消毒之間應間隔多長時間?
答:應當間隔1分鐘,或等到前一次消毒液晾干后再進行,以便于達到消毒效果。
4.手術區皮膚消毒范圍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以手術切口為中心,周圍至少15cm的范圍。
5.鋪好的四塊手術巾如果在術中需要移動,應該如何移動?
答:只能以切口為中心,由內向外移動;不能將手術巾向手術切口處移動。
6.會陰消毒時常用的消毒劑是什么?
答:碘伏或0.1%新潔爾滅(1:1000苯扎溴銨溶液)。
7.消毒常用0.5%碘伏,其優點是什么?
答:優點是皮膚不過敏,應用簡便,刺激性小,不需要脫碘,消毒效果較好。
8.男性陰囊為什么不能用碘酊(碘酒)消毒?
答:因為碘酊刺激性大,消毒作用不強,在對粘膜部位或給嬰幼兒消毒時,都不能選用碘酊做消毒液。
9.胃大部切除術,術前是否需要備皮?
答:需要備皮。
黃疸實驗室檢查鑒別表
針灸異常情況的處理
此部分內容要知道常見的幾種異常情況的處理方法。考試中常會考到的有暈針及彎針的處理。其他也會涉及。
一、暈針的處理:立即停止針刺,將針全部起出。使患者平臥,注意保暖,輕者仰臥片刻,給飲溫開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復正常。重者在上述處理基礎上,可刺人中、素髎、內關、足三里,灸百會、關元、氣海等穴,即可恢復。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細微,脈細弱者,可考慮配合其他治療或采用急救措施。
二、滯針的處理:若病人精神緊張,局部肌肉過度收縮時,可稍延長留針時間,或于滯針腧穴附近進行循按或叩彈針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針,以宣散氣血,而緩解肌肉的緊張。若行針不當,或單向捻針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將針捻回,并用刮柄、彈柄法,使纏繞的肌纖維回釋,即可消除滯針。
三、彎針的處理:出現彎針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轉等手法。如針柄輕微彎曲,應慢慢將針起出。若彎曲角度過大時,應順著彎曲方向將針起出。若由病人移動體位所致,應使患者慢慢恢復原來體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將針緩緩起出。切忌強行拔針,以免將針體折斷,留在體內。
四、斷針的處理:囑患者切勿變更原有體位,以防斷針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殘端部分針身顯露予體外時,可用手指或鑷子將針起出。若斷端與皮膚相平或稍凹陷于體內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擠壓針孔兩旁,使斷針暴露體外,右手持鑷子將針取出。若斷針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層時,應在x線下定位。手術取出。
灸法操作
隔姜灸
【操作方法及步驟】
1)選取部位。
2)將鮮姜切成直徑大約2——3cm,厚約0.2——0.3cm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
3)然后將姜片置于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再將艾炷放在姜片上點燃施灸。
4)當艾炷燃盡,再易炷施灸。
隔蒜灸
【操作方法及步驟】
1)選取部位。
2)用鮮大蒜頭,切成厚約0.2——0.3cm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搗蒜如泥亦可),置于應灸腧穴或患處。
3)然后將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規定的壯數。
溫和灸
【操作方法及步驟】
1)選取部位。
2)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2——3cm左右,進行熏烤。
3)對于昏厥、局部知覺遲鈍的患者,醫者可將中、食二指分張,置于施灸部位的兩側,這樣通過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的距離和防止燙傷。
雀啄灸
【操作方法及步驟】
1)選取部位。
2)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并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
回旋灸
【操作方法及步驟】
1)選取部位。
2)施灸時,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雖然保持一定的距離,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復旋轉地施灸。
常見指紋特征及臨床意義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