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課堂學習的幾個關鍵問題
課堂學習的關鍵是要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鼻耙痪湓挼囊馑际钦f,光學習不思考,就會毫無所獲。
要做到上課積極思考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1)專心聽講mda.com
我們常說,注意力是知識的窗口,不注意,知識的陽光就無法照射進來。一個注意力不集中,聽講不專心的學生,雖然天天身在教室卻心不在焉,因此仍然一無所獲。
要做到專心是很不容易的,最重要的是要克服“走神”,也叫“思想開小差”的毛病。
有不少學生,一方面抱怨學習時間太少,另一方面在上課時,又因“走神”而把大量的時間浪費掉。怎樣才能保持注意力集中,做到專心聽講呢?
①要寄希望于課堂mda.com
前面說過,課堂學習占據了中學階段的大部分學習時間,如果不充分加以利用,不在老師的指導下提高覺悟,增加知識和提高能力,那就等于丟掉了最重要的學習時間。優秀生的一條重要學習經驗是寄希望于課堂,而不是寄希望于“課下”,要通過提高課堂的利用率,來減輕課下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習質量。有了這種認識,課上就不容易“走神”了。
一個學習動機端正,學習目的明確,希望通過課堂學習來滿足自己強烈求知欲的學生是不容易在上課時“走神”的。
②盡快進入學習狀態
兩分鐘預備鈴一響,就要迅速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梢曰貞浬瞎澱n老師講的內容,也可以回憶預習時的思路和沒有解決的問題,由于一上課就想著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就會積極主動地聽講和思考,“外物”就不易侵入了。
③不要鉆“牛角尖”
上課時,老師總要從一個問題講到另一個問題。如果第一個問題你沒聽懂,不要在課上死鉆“牛角尖”,而要先記下來,接著往下聽講,不懂的地方可以在課下再去鉆研,這樣就可以保證聽課的連續性。假如第一個問題沒聽懂,就一個勁地想,可老師卻不會因為你在思考這個問題而停止講課,等你從“牛角尖”中醒悟過來時,聽課的連續性已經遭到“破壞”,思路也接不上了,造成一步掉隊,步步跟不上,整堂課全聽不懂的后果,上課時鉆“牛角尖”的現象屬于注意力不能及時正常轉移的“走神”,在學生中比較普遍。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出現,上課要緊跟老師的思路,有問題,記下來下課再說,保持思維的靈活性。
④要當課堂的主人mda.com
要當課堂的主人,就要積極參與課堂內的全部學習活動,不當旁觀者。具體說,就是要積極思考老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要認真觀察老師的每一個演示實驗;要大膽舉手發表自己的看法,認真參加討論,有選擇地記筆記等。由于積極參與課堂的學習活動,專注于課堂學習的中心內容,自然就不容易發生“走神”現象了。
⑤課間不要從事太興奮的活動
有的學生在課間10分鐘看武俠小說或偵探小說,下象棋或圍棋,議論外出旅游,或者為了一個問題辯論得面紅耳赤……上課鈴響了以后,由于上述活動引起的興奮尚未消失,頭腦中往往還在想武俠的打斗,案子的偵破,下棋的勝負……這些“興奮波”的存在直接干擾了正常的聽課,使上課名存實亡了。
也有不少學生還常常利用課間做作業,這種做法也不可取,做作業引起的“興奮”,也會引起上課因作業問題而“走神”。再說課間做作業使大腦得不到休息,也不符合用腦衛生。
課間10分鐘最好離開教室,到外面散散步,吸點新鮮空氣,也可以搞些輕微的體育活動,通過積極的休息,使大腦的疲勞及時消失。
要做到專心聽講,還要注意兩個問題
一個是聽講不要從興趣出發,要多考慮學習的需要。有的學生只愛聽那些有趣的具體內容;而對于那些理論性強,比較枯燥的內容,就不專心聽,這樣就使他們的知識缺乏系統性,達不到理論的高度,影響了學習的質量。
另一個是上課聽講時,要特別注意開頭和結尾。因開頭往往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概括上節的內容,引出本節的新課題,而結尾,卻是一節課的高度概括或總結。
一般學生往往容易忽略這“兩頭”。
剛上課,心里還沒有安定下來,聽不進去,再加上有的學生認為,反正是開場白,沒什么用?煜抡n了,又想著下課的事,什么搶占乒乓球臺,搶占籃球場等等,心又浮了起來,結果什么也聽不進去了。
有一個優秀生在總結自己的學習經驗時,特別指出了上課時不要忽略聽老師講課的開頭和結尾,這個看法很有道理,因為正是在這重要的開頭和結尾處最容易“走神”。
(2)當堂掌握mda.com
如果老師一進課堂就宣布:“為了檢查這節課的聽課效果,這節課的后10分鐘要進行測驗,測驗結果將計入平時學習成績!蹦敲,這節課的效果一定不錯。為什么呢?因為絕大多數同學都會暗下決心:今天一定要好好聽,爭取當堂掌握。上課時,就會特別專心,積極思考和認真記憶。可見,課前有沒有一個“必須當堂掌握”的決心,會直接影響到聽講的效果,如果在每節課前,學生都能自覺要求自己“必須當堂掌握”,那么上課的效率一定會大大提高。
實際上,有相當多的學生認為,上課聽不懂沒有關系,反正有書,課下可以看書。抱有這種想法的學生,聽課時往往不求甚解,或者稍遇聽課障礙,就不想聽了,結果浪費了上課的寶貴時間,增加了課下的學習負擔,這大概正是一部分學生學習負擔重的重要原因。
什么叫當堂掌握所學的知識呢?
前面講過,知識的掌握要經歷領會、鞏固和應用三個階段。
什么叫領會呢?mda.com
領會是掌握知識的初級階段。也可以說是信息輸入和加工的階段。
在上課時,通過看板書、實物標本、掛圖、模型和演示實驗,通過看幻燈片和教學電影,通過聽老師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頭腦中逐步形成了一些感性認識,在老師進一步的啟發和引導下,再積極動腦思考,使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從而對一類事物形成了本質的和規律性的認識。
本質是指同一類事物共同的、不可缺少的,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一般用概念來表示,用詞來標志的。例如,看一看“單質”、“化合物”、“蒸發”、“擴散”等詞所標志的概念的內涵外延,就可以知道,它們表示了一類事物共同的、不可缺少的、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
規律是指事物之間的內在的必然的聯系,如科學的原理。初中物理第二冊101頁所說的“能的轉化和守恒定律”,161頁說的電的“歐姆定律”,初中化學50頁說的“質量守恒定律”等原理,都客觀地反映了事物之間的因果的必然聯系。
我們每天學習的學科理論,正是由概念和原理(規律性知識的統稱)所組成的知識系統,因此,可以把在頭腦中形成概念和原理的過程叫做領會,一般也叫理解,但實際上兩者還是有點區別的,這里就不細加說明了。
上課時,老師常說:“大家明白不明白?”或者說:“理解不理解?”如果說明白了理解了,也就是說領會了,就是初步形成了對一類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例如對角、平行線、酸、堿、鹽等概念的領會,就經歷了一個從感性到理性、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過程。這個過程并不是深不可測的,而是天天在課上和課下進行著的。
什么叫知識的鞏固呢?
知識的鞏固是指在頭腦中所保存知識的持久記憶。當然,要想記憶持久,就需要在記憶之前,對知識有深刻的領會,記憶之后,還要不斷地復習和使用這些知識才行。
如果通過領會得到的新知識不能在頭腦中持久記憶,或者說,知識不能在頭腦中鞏固,那么知識就無法積累,在獨立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時,就會束手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