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2011年12月31日資產(chǎn)的賬面價值=10200(萬元),計稅基礎=(10000-2000)-400×4=6400(萬元)。遞延所得稅負債余額=(10200-6400)×25%= 950萬元,遞延所得稅負債發(fā)生額=950-825=125(萬元)(貸方)。
(6)
借:投資性房地產(chǎn)—公允價值變動 100
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100
借:所得稅費用 125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125
【例22-1】(p461)甲公司20×5年、20×6年分別以4 500 000元和1 100 000元的價格從股票市場購入A、B兩只以交易為目的的股票(假設不考慮購入股票發(fā)生的交易費用),市價一直高于購入成本。公司采用成本與市價孰低法對購入股票進行計量。公司從20×7年起對其以交易為目的購入的股票由成本與市價孰低改為公允價值計量,公司保存的會計資料比較齊備,可以通過會計資料追溯計算。假設所得稅稅率為25%,公司按凈利潤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積,按凈利潤的5%提取任意盈余公積。公司發(fā)行股票份額為4 500萬股。兩種方法計量的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賬面價值如表22-1所示:
表22-1 兩種方法計量的交易性金融資產(chǎn)賬面價值 單位:元
甲公司20×7年12月31目的比較財務報表列報前期最早期初為20×6年1月1日。
甲公司在20×5年年末按公允價值計量的賬面價值為5 100 000元,按成本與市價孰低計量的賬面價值為4 500 000元,兩者的所得稅影響合計為150 000元,兩者差異的稅后凈影響額為450 000元,即為該公司2006年期初由成本與市價孰低改為公允價值的累積影響數(shù)。
甲公司在20×6年年末按公允價值計量的賬面價值為6 400 000元,按成本與市價孰低計量的賬面價值為5 600 000元,兩者的所得稅影響合計為200 000元,兩者差異的稅后凈影響額為600 000元,其中,450 000元是調整20×6年累積影響數(shù),150 000元是調整20×6年當期金額。
甲公司按照公允價值重新計量20×6年年末B股票賬面價值,其結果為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少計了200 000元,所得稅費用少計了50 000元,凈利潤少計了150 000元。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