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考情分析 |
第 2 頁:重點、難點講解及典型例題 |
四、所得稅費用的確認和計量(★)
項目 |
內容 |
當期所得稅(稅法角度) |
當期所得稅(應交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當期適用的所得稅稅率 ◆應納稅所得額=利潤總額+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通常情況下.若不考慮計入所有者權益的交易或事項及企業合并的影響。則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公式可以表達為: 應納稅所得額=利潤總額-(期末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期初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期末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期初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其他納稅調整事項 |
遞延所得稅(會計角度) |
遞延所得稅費用(或收益)=當期遞延所得稅負債的增加+當期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減少-當期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減少-當期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增加 ◆遞延所得稅費用(或收益)不包括計入所有者權益的交易或事項的所得稅影響 |
所得稅費用 |
所得稅費用=當期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費用 |
【鏈接】所得稅費用的確認(見下圖)
【例題·多選題】甲公司為-家集成電路生產企業,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25%,20 ×1年實現利潤總額為2000萬元。企業在20×1年決定自20×2年1月1日起開始生產線寬為0.2微米的集成電路,稅法規定,對于集成電路線寬小于0.25微米的集成電路生產企業,可以減按15%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已知甲公司20×1年發生的交易和事項中會計處理和稅收處理存在差異的有:(1)當期計提存貨跌價準備700萬元;(2)年末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資產當期公允價值上升1500萬元;(3)當年確認持有至到期國債投資利息收入300萬元。假定該企業20×1年1月1日不存在暫時性差異,預計未來期間能夠產生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以抵扣可抵扣暫時性差異。除上述事項外。無其他納稅調整事項,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
A.甲公司20×1年的應交所得稅為135萬元
B.甲公司20×1年應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105萬元
C.甲公司20× 1年應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375萬元
D.甲公司20×1年應確認所得稅費用345萬元
【答案】BD
【解析】①應交所得稅=(2000+700—1500—300)×25%=225(萬元);②遞延所得稅資產=700×15 %=105(萬元);③遞延所得稅負債=1500×1 5%=225(萬元);④所得稅費用=225+225-105=345(萬元)。
甲公司為上市公司,2011年12月25日支付14 000萬元購入乙公司100%的凈資產,對乙公司進行吸收合并,合并前甲公司與乙公司不存在任何關聯方關系。假定該項合并符合稅法規定的免稅合并條件,購買日乙公司可辨認凈資產的公允價值為12 600萬元,計稅基礎為9 225萬元。甲公司無其他子公司。則下列會計處理中,不正確的有( )。
A、甲公司吸收合并乙公司產生的商譽為2 243.75萬元,應在個別報表中進行確認
B、甲公司吸收合并乙公司產生的商譽為556.25萬元,應在合并報表中進行確認
C、甲公司吸收合并乙公司產生的商譽的計稅基礎為零,因賬面價值大于計稅基礎形成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甲公司應確認與其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并計入所得稅費用
D、甲公司購買乙公司所取得的凈資產應按照公允價值入賬,因其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不同而形成的暫時性差異,甲公司應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并計入所得稅費用
【正確答案】BCD
【答案解析】本題考查知識點:商譽的確認和所得稅
甲公司無其他子公司,吸收合并后不需要編制合并財務報表,所以吸收合并產生的商譽應在甲公司個別報表中確認,其計稅基礎為零,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但準則規定不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免稅合并中,對于合并取得的可辨認凈資產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不同形成的暫時性差異,應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并調整商譽或是計入當期損益的金額。因此甲公司個別報表上確認的商譽金額=14 000-[12 600-(12 600-9 225)×25%]=2 243.75(萬元)。
本章小結:
本章內容既基礎又具有-定的綜合性,說它基礎是因為很多資產、負債賬面價值的確定與核算與前面學習的基礎性章節緊密聯系,說它綜合是因為本章可以與大部分章節結合起來進行考核,比如收入的確認、或有事項、政府補助、股份支付等業務都可以考核所得稅的處理。所以前面章節的掌握程度對本章的學習至關重要。
另外,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用于平衡會計處理和稅法規定的差異,部分內容難以理解,可結合新準則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背景進行學習,幫助理解。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