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審計重要性的內容
重要性的含義
(一)理解重要性概念
1.如果合理預期錯報(包括漏報)單獨或匯總起來可能影響財務報表使用者依據財務報表作出的經濟決策,則通常認為錯報是重大的;
2.對重要性的判斷是根據具體環境作出的,并受錯報的金額或性質的影響,或受兩者共同作用的影響;
3.判斷某事項對財務報表使用者是否重大,是在考慮財務報表使用者整體共同的財務信息需求的基礎上作出的。
(二)運用重要性概念的環節
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
(一)確定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的總體要求
注冊會計師在制定總體審計策略時,應當確定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以便能夠評價財務報表整體是否公允反映。
(二)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的含義
如果一項錯報單獨或連同其他錯報可能影響財務報表使用者依據財務報表做出的經濟決策,則該項錯報是重大的。
【解讀】如圖2-2所示,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相當于“杯子”左邊的“A”,注冊會計師在計劃審計工作過程中,應當首先評估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杯子”中的“A”)。
(三)確定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的方法
1.基本方法
注冊會計師通常先選定一個基準,再乘以某一百分比作為財務報表整體的重要性。
如圖2-2所示:
2.選擇基準
注冊會計師在選擇基準時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1)財務報表要素(如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和費用);
(2)是否存在特定會計主體的財務報表使用者特別關注的項目(如為了評價財務業績,使用者可能更關注利潤、收入或凈資產);
(3)被審計單位的性質、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以及所處行業和經濟環境;
(4)被審計單位的所有權結構和融資方式(例如,如果被審計單位僅通過債務而非權益進行融資,財務報表使用者可能更關注資產及資產的索償權,而非被審計單位的收益);
(5)基準的相對波動性。
3.審計實務中較為常用的基準舉例
4.審計實務中確定百分比時應考慮的因素(教材P32新增)
在確定百分比時,除了考慮被審計單位是否為上市公司或公眾利益實體外,其他因素也會影響注冊會計師對百分比的選擇,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
(1)財務報表使用者的范圍;
(2)被審計單位是否由集團內部關聯方提供融資或是否有大額對外融資(如債券或銀行貸款);
(3)財務報表使用者是否對基準數據特別敏感(如抱有特殊目的財務報表的使用者)。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