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題 |
第 2 頁:多項選擇題 |
第 3 頁:綜合題 |
第 4 頁:單項選擇題答案 |
第 5 頁:多項選擇題答案 |
第 6 頁:綜合題答案 |
一、單項選擇題
1、【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處置費用是指可以直接歸屬于資產處置的增量成本,包括與資產處置有關的法律費用、相關稅費、搬運費以及為使資產達到可銷售狀態所發生的直接費用等,但是,財務費用和所得稅費用等不包括在內。故應選C選項。
2、【正確答案】B
【答案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商譽的減值測試。選項B,因企業合并形成的商譽的賬面價值,應當自購買日起按照合理的方法分攤至相關的資產組
3、
<1>、【正確答案】D
【答案解析】以前期間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需要等到資產處置時才可以轉出。
<2>、【正確答案】B
【答案解析】20×9年每月應提折舊6000/240=25(萬元),20×9年應提折舊25×9=225(萬元),該固定資產20×9年末賬面凈值為6000-225=5775(萬元),高于可收回金額5544萬元,應提減值準備5775-5544=231(萬元);2×10年每月應提折舊5544/(240-9)=24(萬元),2×10年應提折舊24×12=288(萬元),2×10年末該固定資產賬面價值為5544-288=5256(萬元),低于可收回金額5475萬元,不需計提減值準備,也不能將以前計提的減值準備轉回,則2×11年1月1日固定資產減值準備賬面余額為231萬元。
4、
<1>、【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2011年12月31日,該項長期股權投資的可收回金額為1390萬元,應計提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2100-1000×30%)-1390=410(萬元)
<2>、【正確答案】C
【答案解析】遞延所得稅收益=410×25%=102.5(萬元)
5、
<1>、【正確答案】D
【答案解析】取得長期股權投資的賬務處理為:
借:長期股權投資——乙公司 300
應收股利 3
貸:銀行存款 303
追加投資的分錄:
借:長期股權投資——乙公司(成本)1060
貸:長期股權投資——乙公司 300
銀行存款 400
營業外收入 360
追加投資由成本法改為權益法,進行追溯調整:
借:長期股權投資——乙公司(損益調整) 60
——乙公司(其他權益變動)20
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20
盈余公積 6
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54
2010年被投資單位盈利時:
借:長期股權投資——乙公司(損益調整) 180
貸:投資收益 180
則此時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1060+80+180=1320(萬元)
因為其預計可收回金額為850萬元,所以應計提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會計分錄為:
借:資產減值損失 470
貸: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 470(1320-850)
2010年末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為850萬元。
<2>、【正確答案】A
【答案解析】處置長期股權投資時:
借:銀行存款 900
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 470
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20
貸:長期股權投資——乙公司(成本) 1060
——乙公司(損益調整) 240
——乙公司(其他權益變動) 20
投資收益 70
6、
<1>、【正確答案】D
【答案解析】合并財務報表中確認的商譽=1100-1000×80%=300(萬元);總商譽=300/80%=375(萬元);甲公司包含商譽的資產組賬面價值=375+1300=1675(萬元),可收回金額為1250萬元,總的減值損失為425萬元。合并報表中確認的商譽減值損失為300萬元。
<2>、【正確答案】D
【答案解析】總部資產應分擔的減值損失=100×100/500+300×300/900=120(萬元)
<3>、【正確答案】B
【答案解析】
項目 | A生產線 | B生產線 | 合計 |
資產組賬面價值 | 400 | 600 | 1000 |
各資產組剩余使用壽命 | 5 | 10 | |
各資產組按使用壽命計算的權重 | 1 | 2 | |
各資產組加權計算后的賬面價值 | 400 | 1200 | 1600 |
總部資產分攤比例 | 25% | 75% | 100% |
總部資產賬面價值分攤到各資產組的金額 | 100 | 300 | 400 |
包括分攤的總部資產賬面價值部分的各資產組賬面價值 | 500 | 900 | 1400 |
可收回金額 | 400 | 600 | 1000 |
應計提減值準備金額 | 100 | 300 | 400 |
各資產組減值額分配給總部資產的金額 | 100×100/500=20 | 300×300/900=100 | 120 |
資產組本身的減值金額 | 100×400/500=80 | 300×600/900=200 | 280 |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