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29名碩士應聘事業編制環衛工遭吐槽
提要:眼下的情形則是,大學培養的學生,職業選擇空間有限,選擇職業,不是從職業本身角度,而是看重職業相關的戶籍、編制、社會福利, 上崗之后,不能用自身所長實現職業發展,而是想著熬過一段時間,再到其他崗位。這就使教育和社會的發展,形成惡性循環。
哈爾濱市招聘457個清潔工引來1萬余人報名,其中近三千人擁有本科學歷,25人擁有統招碩士研究生學歷。
清潔工崗位吸引大學生,背后的實質是,這些崗位有“事業編制”。所以,3000大學生爭相應聘的,其實不是清潔工崗位,而是一個能解決戶口、有社會保障、穩定的事業單位編制。
有輿論認為大學生們沒出息,難道一個編制就把自己的職業理想收買了?這種質疑忽視了一個現實:3000大學生中,不知道有多少是有自己的職業理 想的,或者說有其他更為理想的職業選擇的。我國當前的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是,對于絕大多數大學畢業生來說,能找到一個工作就不錯了。
選擇清潔工崗位的大學畢業生,無非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沒有其他工作機會,覺得清潔工崗位雖然不理想,但好歹有份安穩的工作,如果他們有能考上公務員,或者應聘進國有企業、外資企業的機會,恐怕不會把目光投向這不起眼的崗位的。
二是與其他薪酬待遇不高、工作不太穩定的工作相比,清潔工崗位有一大優勢,即有事業編制。這是目前很多大學畢業生的家長,比較在乎的。他們希望 自己的孩子,能找一份比較有保障的工作。前年就有一則新聞,說的是女兒拒當公務員,母親跳樓自殺。對于有機關、事業編制的崗位來說,父母們往往看得比學生 重,即便學生不愿意去應聘,父母們會動員說服他們選擇這些崗位。
不妨設想,如果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改變,有更多就業崗位提供給大學生選擇;不論何種就業崗位,沒有所謂“編制”一說,都享有同等的社會福利,還會有多少學生選擇清潔工崗位?還會有多少父母,以“編制”去勸誡學生?
其實,就業崗位存在“編制”一說,正是導致我國大學生就業困難的重要原因。首先,這造成就業崗位事實上的不平等,不同的崗位,有不同的社會附加 值,這就使我國的勞動崗位被分為三六九等,深刻影響社會的就業觀。每年700萬的大學畢業生,僅僅盯著少數光鮮的、社會加值高的崗位,就業不難才怪。
其次,崗位用以吸引人才的,不是本身的價值,而是附加價值。就像環衛部門的清潔工,如果沒有所謂“事業編制”,照樣有大學生應聘,這或可說明大 學生的就業觀轉變,同時他們的到來,可能為傳統的環衛工作帶來新的管理理念和技術?墒牵谶@起招聘中,我們看不到清潔工崗位和環衛部門,有工作內涵的變 化,環衛部門只是在編制上,做足文章。這種招聘人才的思路,制造傳統崗位吸引高學歷人才的假象,并不利于人盡其才、人盡其用,是人才和教育的雙重浪費。
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關鍵在發展服務業——這是容納大學畢業生最多的行業。雖然我國早在2002年就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可 是服務業占GDP的份額,只有40%多。面對這種情況,我國應該尋找發展服務業的積極對策,可是,出現在大家視野中的普遍做法,卻是對一些傳統崗位,附加 上戶籍、編制等好處,這種權宜之計,讓服務業的發展更為艱難——發展服務業,要求政府部門加大開放力度,推進平等競爭。
高等教育和社會的良性發展,應該是高等教育培養的學生,自由選擇到社會各行各業,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質提高各行各業的服務和發展水平,進一步為更 多大學生創造就業崗位。但眼下的情形則是,大學培養的學生,職業選擇空間有限,選擇職業,不是從職業本身角度,而是看重職業相關的戶籍、編制、社會福利, 上崗之后,不能用自身所長實現職業發展,而是想著熬過一段時間,再到其他崗位。這就使教育和社會的發展,形成惡性循環。
要形成高等教育和社會的良性循環,不能寄望學生和家長回歸理性,不看重所謂“編制”而要有自身的職業規劃——一定的就業觀,必定是在一定的社會 環境中形成的,只要有“編制”在,有崗位之間的不平等社會福利保障在,就不可能讓大學畢業生就業時,拋開這些因素。與此同時,也嚴重阻礙多元就業渠道的形 成,限制學生的就業選擇,也讓教育的發展之路越來越狹窄。因此,取消事業單位的所謂“編制”,剝離職業的社會附加職,才能讓各類企業、事業單位平等競爭, 從根本上促進多元就業渠道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