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職位競爭激烈,有職位無人問津———
2013年“國考”自網上報名之日起就引發了公眾的極大關注:一是本次“國考”報名人數創歷年新高;二是不同崗位競爭出現“冰火兩重天”的局面:有的職位競爭異常激烈,而無人報考職位也有不少。對此,有“國考”專家指出,這一現象折射出考生自我定位不足的問題。
報名人數有“虛高”成分,有人報考缺乏明確目的
針對“國考”報名“冰火兩重天”的現象,其實自2006年特別是2009年之后,這一局面就已經形成,產生的原因主要是政策和觀念綜合作用的結果。從政策上講,“國考”比較注意“基層”,即省級以上綜合管理類的崗位堅持從有基層工作經驗的同學中選拔,這就讓應屆畢業生受到了限制。于是這些畢業生就轉向報考沒有專業和工作經驗限制的崗位,從而造成了這些崗位的火熱態勢。另外,在廣大報名者中有相當部分人已經有了工作,他們是想得到一份更穩定的工作而參加“國考”的,不一定是把公務員作為自己的目標職業;這種缺乏明確目的的參與式報名也是造成“國考”人數虛高的原因之一。
缺乏自我定位,考生應該轉變觀念
本次“國考”設立的一些邊遠地區、欠發達地區公務員崗位出現了無人問津的現象,對此,嚴重缺乏自我規劃與定位、沒有正確擇業觀是造成盲目報考公務員、條件不同的職位報名人數相距過大的原因。換句話說,當代大學生在選擇就業之前并沒有一個自我定位,很少有學生真正思考過自己應該從事何種職業?如何進入這個行業?沒有條理性的規劃造成了一種心理——把手邊能找到的資源都用用,既然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那么哪個能通過就接受哪個結果。這其實既不利于個體發展,又會間接影響整個社會的就業形勢。
究竟公務員需要具備什么樣的素質呢?分析指出,公務員需要從事機關工作的能力,如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等。從具體分類上說,黨群機關要求相關人員理解貫徹黨的方針路線;國家行政機關則需要進行市場監督、經濟調節、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總之,公務員要能夠對社會發展有自己客觀公正的認識,能夠多角度分析問題。從根本上要正確認識自己,只有對自己有一個定位才能在競爭中把握良機,避免不必要的崗位“爭搶”以及給自己帶來的巨大壓力。
應國家、地方、個人三管齊下搞好“人崗匹配”
從2011年開始,公務員招考的重點轉向基層崗位、邊遠地區、條件艱苦地區,這勢必出現一批“條件不好的崗位”,對考生的吸引力不夠強。針對這種情況,在宏觀上國家要加強引導,制定報考條件時范圍要加寬,同時積極宣傳,讓同學認識到從基層、偏遠地區、條件艱苦地區做起是一種鍛煉,并且以后還有很多機會考上一級機關,不是說在一個崗位干一輩子。但是這個政策奏效需要有一個過程,對此要有耐心。此外,通過降低分數吸引當地學生報考、進行二次調劑(分數超過公務員錄取線,但在自己申報的崗位上未通過面試,可以進行二次調劑)是解決邊遠地區、條件艱苦地區“空崗位”的有效措施。這些地區應加強經濟建設和對外宣傳,當地政府要改變“鐵飯碗就有人來”的傳統思想,而應主動走出去宣傳,因為學生不了解自然不會報考。像今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及國家公務員局在進行公告解讀時就選取了北京大學、人民大學兩個學校,有八個部委向學生們進行了介紹宣傳,讓大家了解了不同崗位的需要。
另外,個人的觀念也要改變。“一般崗位要求兩年經驗,應屆畢業生如果是家門進校門、校門進政府門,就沒有對社會的了解。因此必須對自己作出明晰定位和系統規劃,先主動在基層鍛煉,再通過競爭上崗等方式考取其他地區的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