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開放經濟 |
第 4 頁:國際貿易 |
第 7 頁:國際金融 |
三、跨國公司
跨國公司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后,一國的壟斷企業以本國為基地,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到其他國家和地區設立經濟實體。生行國際化生產和經營活動的超大型企業。
跨國公司有兩層含義:一方面.它是高度發達的國際化企業組織形式,或者說國際化的經營組織形式;另一方面,它又是高度發達的資本國際化形式。
(一)跨國公司的三大基本要素
第一,跨國公司必須是一個在多個國家從事生產或經營活動的工商企業,母公司通過股權或其他方式對其他實體進行控制;
第二,跨國公司必須有一個中央決策體系,具有共同的全球經營戰略和協調一致的共同策略;
第三,跨國公司內部的各個實體分享資源和信息,共同承擔責任。
因此,并不是任何發生國外經濟活動的企業,都可以稱得上是跨國公司。
(二)跨國公司的主要特征
(1)國際化經營。
(2)一業為主,多樣化經營。
(3)一體化生產經營。
(4)全球經營戰略。
(三)跨國公司的經營特點
(1)以全球戰略為導向。跨國公司一般都以本國(母國)為基地,把全世界作為企業活動的舞臺,組織國際化生產與經營。
(2)以分權和集權相結合為模式。跨國公司實行高度集權與分權相結合的經營管理體制。它從全球經營戰略目標出發,在生產上往往采取“集中生產、分散組裝”,在經營上則采取“集中指揮、分散經營”的經營模式。
(3)以綜合性優勢為基礎,跨國公司的經營結構和投資結構多樣化,從生產到銷售,從流通到金融,從制造業到服務業,涉及十分廣泛的領域。
(4)以控制為保障。跨國公司在資本占有或所有制形式上實行母公司對子公司的控股形式。
(5)以雄厚經濟實力為條件。跨國公司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國際化經營的優越條件擁有強大的國際競爭優勢。
(四)跨國公司的主要作用
(1)改進資本結構。能夠增強為東道國經濟結構調整的能力,帶來更高的生產率和收入。跨國公司在這方面的作用,可以同時出現在企業層面、產業層面和部門層面。
(2)促進技術進步。跨國公司是國際技術貿易中最活躍的力量,控制西方工藝研制的80%和生產
技術的90%。75%以上的國際技術貿易,屬于跨國公司直接進行或與跨國公司有關的國際技術轉讓。(3)改善經營管理,對于國際直接投資所在的東道國來說,外國直接投資帶來新的設施,增加資 本存量,擴大生產和就業。
四、國際競爭力
國際經濟競爭力和國際經濟競爭優勢的研究是國際經濟學的一個重點課題。國際上對國際競爭力研究的兩大權威機構是世界經濟論壇(WEF)和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開發學院(IMD),它們每年各自對外發布國際競爭力報告。WEF認為國際經濟競爭力是“一國實現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能力”, IMD認為國際經濟競爭力是“一國在國際市場上均衡地生產出比其競爭對手更多財富的能力”。這兩個定義對國際經濟競爭力概念的理解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指在一定的經濟體制下,國民經濟在全球經濟競爭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國力的強弱程度。
(一)國際競爭力的構成要素
IMD認為,國際經濟競爭力由八大要素構成。
(1)國內經濟實力一一用以測度一國宏觀層次上的經濟實力基礎;
(2)國際化——用以測度一國參與國際貿易和資本流動的程度;
(3)政府管理——用以測度政府政策對國際經濟競爭力發展的有利程度;
(4)金融體系——用以測度股票市場及金融服務的績效;
(5)基礎設施——用以測度資源與基礎設施體系對國內企業基本需求的滿足程度;
(6)企業管理——用以測度以有創新精神的、可盈利的及負責任的方式管理企業的能力;
(7)科學與技術一一用以測度一國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中取得成就、運用科學技術的能力
(8)國民素質——用以測度一國人力資源的質量。
(二)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因素
(1)政府管理創新。在國際競爭力的研究中發現,許多強國的國民素質、基礎設施、科技水平、企業管理都屬于世界一流的水平,但這些強國的國際經濟競爭力并不高,主要原因是政府的管理體制、經濟政策等存在較大的問題,未能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進行政府管理創新。
(2)基礎設施。現代基礎設施包括基本基礎設施和技術基礎設施。技術基礎設施水平已經成為衡量一國或地區基礎設施水平的重要標志。
(3)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廣泛地滲透于各種生產要素之中,已經成為國際經濟競爭力的核心因素。
(4)金融體系。金融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經濟發展。有效的金融體系可以促進貿易,為擴展貿易的廣度和深度提供廣泛的交易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