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開放經濟 |
第 4 頁:國際貿易 |
第 7 頁:國際金融 |
第三節 國際金融
國際金融是國際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國際經濟實踐活動中風險和收益共存表現得最為充分的領域。
一、國際收支
(一)國際收支賬戶
國際收支是由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關系引起的貨幣在國際間的流動,而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關系又源于世界各國之問在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如產品買賣、資本進出、對外援助等。對雙方來說,債務國必須支付貨幣、清償債務,債權國有權收進貨幣t結清債權。
一國的國際收支集中反映在該國的國際收支賬戶即國際收支平衡表上。任何一筆國際交易,都會產生數額相等的一個貸方項目和借方項目。所謂貸方項目,是指那些使資產減少,債權增加,即導致貨幣流人的項目,也被稱為正號項目;所謂借方項目,則是指那些使資產增加,債權減少,即導致貨幣流出的項目,又被稱勾負號項目。每筆經濟交易同時分記有關的借貸方,金額相等。國際收支平衡表包括兩個流量項目: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一個存量項目:平衡項目。
1.經常項目
經常項目是指本國與外國進行產品交易以及單方面轉移而經常發生的項目,它是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基本項目。經常項目包括以下三項內容:
第一,有形貿易收支。有形貿易收支是一國產品進出口的全部記錄,它是經常項目的主要部分,也是國際經濟關系的基礎。
第二,無形貿易收支。無形貿易收支指一個國家對外提供服務或接受服務所發生的收支。
第三,轉移收支。轉移收支是指貨幣和商品在國際間單方面的轉移,它一般不產生債權債務關系。
2.資本項目
資本項目反映資本的流人流出,是以貨幣表示的債權債務在國際間的變動。資本的流人流出,既可以調劑經常項目的余缺,又可以影響一國經濟的平衡和發展。資本項目按投資方式劃分,可以分為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按投資期限劃分,可以分為長期資本和短期資本。
3.平衡項目
平衡項目為調整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收支差額的項目。調整的方式主要有三種:調整政府債務;調整儲備資產;估算統計誤差。
(二)國際收支平衡
國際收支的余額表現為本國對外匯的儲存,余額長期大幅度偏離零意味著收支失衡。收支失衡存在外匯風險,也影響國家的金融秩序。在理論上,國際經濟收支的最終目標是長期收支平衡。
1.事前交易與事后交易
國際收支項目分為事前交易項目和事后交易項目。前者是企業或個人出于經濟利益或其他動機進行的國際交易,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都屬于事前交易項目。后者是指以調整國際收支為目的的交易項目,當一國事前交易所_產生的外匯的需求大于外匯供給時,為平衡供求,金融當局就需要動用本國的外匯儲備,或通過中央銀行、國際金融機構借人資金,以彌補事前交易帶來的收支差額,這就是事后交易。由于事后交易的作用,國際收支總是平衡的,所以通常意義上的國際收支狀況,是指事前項目收支的平衡與失衡。
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盈余或赤字決定國際收支的平衡狀態,經常項目的赤字可以由資本項目的盈余來抵消,反之亦然。如果經常項目的盈余(或赤字)與資本項目的赤字(或盈余)相等,則國際收支平衡,否則就是國際收支失衡。當國際收支有盈余時,會有外匯流入,形成儲備資產;當國際收支有赤字時,會有外匯流出,就需要用儲備資產來平衡。
2.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
一國國際收支失衡有不同的原因,可分為以下幾種不同的類型:
第一,周期性不平衡。經濟的周期性波動對一國國際收支有著重要的影響。
第二,結構性不平衡。結構性不平衡是因國內生產結構變動不能適應國際市場變化而引起的國際收支不平衡。
第三,價格性不平衡。在一定的匯率條件下,一國物價水平普遍上升,高于其他國家,必然導致出口競爭力下降,使出口下降、進口增加,國際收支會出現逆差。相反,如果一國物價普遍低于其他國家,則會發生相反的情況。這就是價格性不平衡,也稱貨幣性不平衡。它表明,在匯率不變的情況下,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都會導致國際收支不平衡。
第四,貨幣供求刁、平衡。從長期來看,可兌換的貨幣對一國的國際收支起著關鍵作用,它既干擾 平衡,又可進行調整。
3.國際收支失衡的影響
國際收支均衡狀況對外匯的供求關系會產生直接的影響,進而影響到國內的總供給和總需求。從貨幣供求的角}蓬看,國際收支記錄的外幣收付實際上是外匯供求的變動過程。國際間外匯的供求最終是由各國的國際收支差額決定的。當一國國際收支為順差時,外匯的供給大于對外幣的需求;當國際收支為逆差時,外匯的供給小于對外幣的需求。外匯供求這種此消彼長的關系決定匯率的 升降,從而影響到該國商品的進出口和國內的總供求。
此外,國際收支平衡狀況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一國今年的國際收支狀況可能影響到明年的貿易和 收支狀況,乃至經濟發展。
二、外匯儲備
為了應對國際支付的需要,各國的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機構所集中掌握的外匯,即外匯儲備,同 黃金儲備、特別提款權以及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可隨時動用的款項一起,構成一國的官方儲備(儲 備資產)總額。外匯儲備的主要用途是支付清償國際收支逆差,還經常被用來干預外匯市場,以維持 本國貨幣的匯率穩定
(一)外匯儲備的定義
外匯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稱為外匯存底,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 的外匯部分,即一國政府保有的以外幣表示的債權,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并可以隨時兌換外國貨 幣的資產。狹義而言.外匯儲備指一個國家的外匯積累;廣義而言,外匯儲備是指以外匯計價的資產,包括現鈔、黃金、國外有價證券等。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國際清償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外匯儲備的具體肜式是:政府在國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國外兌現的支付手段,如外國有價 證券,外國銀行的支票、期票、外幣匯票等。
(二)外匯儲備的功能
外匯儲備的功能呵以簡要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
第二。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
第三,維護國際信譽。提高對外融資能力。
第四,增強綜合國力和抵抗風險的能力。
外匯儲備水平取決于多種因素,如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等。應根據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成本比較和這些方面的狀況把外匯儲備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上。
(三)外匯儲備的代價
外匯儲備作為一個國家經濟金融實力的標志,是彌補本國國際收支逆差,穩定本國匯率以及維持本國國際信譽的物質基礎。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往往要持有高于常規水平的外匯儲備。但是,外匯儲備并非多多益善,外匯儲備規模的急劇擴大對經濟發展會產生許多負面影響,甚至會阻礙國家經濟的穩定發展。
1.損害經濟增卡的潛力
一定規模的外匯儲備的流入代表著相應規模的實物資源的流出,這種狀況的長期存在不利于一國經濟的增長,如果一國外匯儲備的超常增長持續下去,將損害該國經濟增長的潛力。 2.帶來了較大的利差損失
投資利潤率和外匯儲備收益率的之間存在著差額,外匯儲備規模越大,這個差額帶來的損失也就越高,如果再考慮到匯率變動的風險,這一潛在損失會更大,例如很多國家外匯儲備構成中絕大部分是美元資產,若美元貶值,則該國的儲備資產也將嚴重縮水。
3.存在著高額的機會成本損失
為了引入外商投資,一國往往要提供大量的稅收優惠,同時,該國大量的外匯儲備卻閑置不用,一方面是國家財政收入減少,另一方面是不可忽視的機會成本的提高。
4.削弱了宏觀調控的效果
在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央行負有無限度對外匯資金回購的責任,因此隨著外匯儲備的增長,外匯占款投放量不斷加大,貨幣發行量不斷提升,市場上流通的貨幣總量居高不下,從而削弱了宏觀調控的效果,并進一步加大人民幣,卜值的壓力,使央行調控貨幣政策的空間越來越小。
5.影響對國際優惠貸款的運用
外匯儲備過多會使一國不再享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優惠貸款政策,按照IMF的規定,外匯儲備充足的國家不但不能享受該組織的優惠低息貸款,還必須在必要時對國際收支發生困難的其他成員國提供幫助。
(四)我國外匯儲備
我國外匯儲備(不含港澳臺地區)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美元資產,其主要持有形式是美國國債和機構債券。2009年,我國外匯儲備首次超過2萬億美元。
我國外匯儲備結構以美元資產為主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美國龐大的國內生產總值使美元更利于保值。
(2)除美國外,其他國家均拒絕其貨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3)美元是歷史形成的國際支付手段、交易中介和價值儲藏手段。
(4)國際貿易中2/3以美元結算。
(5)國際金融市場的批發交易和各國央行的金融操作絕大多數以美元交易。
(6)各大國的外匯儲備主要是美元資產。
(7)國際銀團貸款和國際債券市場的絕大多數交易都是美元或美元債券。
由于我國外匯儲備結構中美元資產較多,在2007年初美國“次級債”危機爆發后,美元的持續大跌過程中,我國外匯儲備在賬面上貶值嚴重。外匯儲備經營管理特別強調安全性和流動性,決定了外匯儲備主要投資于國際市場上信用等級較高的債券。我國的外匯儲備同樣包含外國的一些高收益、低風險、安全系數高的債券。然而大量外匯儲備以美國國債和債券形式存在,使得外匯儲備的流動性嚴重不足,受到中美關系、美國國債市場規模的潛在風險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