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單項選擇 |
第 5 頁:判斷題 |
第 6 頁:參考答案及解析 |
【答案及解析】
1.【答案】B。解析: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是絕對的,是永恒的,靜止則是相對的,暫時的和局部的,應該說,靜止只是物質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因此,運動同物質是不可分離的,物質不能脫離運動而存在,運動也不能離開物質而存在。世界上的各種現象,都是物質運動的表現形式。根據現代科學已達到的認識,物質運動的基本形式有五種,包括機械的、物理的(含分子熱運動、電磁運動、基本粒子和原子核運動等)、化學的、生物的和社會的等運動形式,而且,上述運動形式往往又是相互交錯而融合在一起的,因而形成了各種運動的特殊性和規律性。故本題答案選B。
2.【答案】D。解析: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即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上,人的實踐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各不相同,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
實踐的觀點是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論觀點。實踐是主體能動的認識和探索現實世界的一切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實踐決定認識表現在(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3)實踐是認識的目的;(4)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起點,也是認識的歸宿,是全部認識的基礎。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認識對實踐反作用具有兩重性:正確的認識對實踐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錯誤的認識則對實踐起消極的阻礙作用,甚至導致實踐的失敗。理論是認識的高級形式。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堅持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學風,是黨的思想路線的重要內容。
故本題答案選D。
3.【答案】C。解析: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兩個基本條件:一是社會分工;二是生產資料和產品屬于不同的物質利益主體。社會分工決定了交換的必要性,通過交換滿足交換雙方各自的需要。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前提條件。生產資料和產品屬于不同的物質利益主體,決定了交換的等價性,交換雙方都必須用自己的產品等價交換對方的產品,同時雙方都愿意進行這種交換。這是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決定性條件。只要存在這兩個條件,就會產生和存在商品經濟。
4.【答案】C。解析:商品的定義是:“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其二因素是使用價值和價值。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是價值和交換價值的承擔者,其特殊性在于它是社會的使用價值并通過交換來實現。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是本質因素,其實體是抽象勞動。兩者缺一不可。故本題答案選C。
5.【答案】D。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運動和發展的源泉和動力。一切事物的內部都包含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是對立統一的。矛盾是事物自身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矛盾的兩個基本屬性: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爭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1)同一性是相對的,是指同一性的存在是有條件的、暫時的。(2)斗爭性是絕對的,是指斗爭性的存在是無條件的、不間斷的、永恒的。在對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對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所以矛盾是新事物產生和舊事物滅亡的內在依據。矛盾的同一性使對立面相互依存,在相互依存的統一體中得到存在和發展。故本題答案選D。
6.【答案】C。解析: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 的定義:跨國公司主要是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壟斷企業,以本國為基地,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世界各地設立分支機構或子公司,從事國際化生產和經營活動的壟斷企業。故本題答案選C。
7.【答案】D。解析: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特別是發展先進生產力。迅速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既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具體體現。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經常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是以人為本。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是最終實現共產主義。故本題答案選D。
8.【答案】D。解析:1986年1月17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講話指出:抓精神文明建設,抓黨風、社會風氣 好轉,必須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從具體事件抓起。搞四個現代化一定要有兩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謂兩手,即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只有人民內部的民主,而沒有對破壞分子的專政,社會就不可能保持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就不可能把現代化建設搞成功。“經濟建設這一手我們搞得相當有成績,形勢喜人,這是我們國家的成功。但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么意義?會在另一方面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發展下去會形成貪污、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所以,不能不講四個堅持,不能不講專政,這個專政可以保證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有力地對付那些破壞建設的人和事。”故本題答案選D。
9.【答案】C。解析: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改革,是指在我國社會主義條件下對政治制度的某些領導制度、組織形式和工作方式的自我革新和完善。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也是克服政治體制本身存在著的弊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政治報告中指出:“政治體制改革是我國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繼續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故本題答案選C。
10.【答案】A。解析:黨的十五中明確指出:“要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國與國之間應通過協商和平解決彼此的糾紛和爭端,不應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不能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國內政,更不能恃強凌弱,侵略、欺負和顛覆別的國家。我們不把自己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強加于人,也決不允許別國把他們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強加于我們”。故本題答案選A。
11.【答案】D。解析:犯罪預備指做實施犯罪前的準備工作。如預備犯罪工具、創造犯罪條件等。犯罪中止指犯罪分子在實施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的行為。犯罪未遂則指犯罪分子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為犯罪未遂。對于上述案件中的丙,只是具有犯罪心理并沒有開始著手準備犯罪,并不構成犯罪,故本題答案選D。
12.【答案】C。解析:人民法院受理因具體行政行為引起的行政爭議,有關公務員任免、獎懲等內部行政行為引起的行政爭議,人民法院不受理。故本題正確答案選C。
13.【答案】D。解析:《行政復議法》第12條第2款規定,對海關、金融、國稅、外匯管理等實行垂直領導的行政機關和國家安全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上一級主管部門申請行政復議。故本題正確答案選D。
14.【答案】C。解析:《民法通則》第130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上述案例中甲乙二人共同故意實施侵害,路人丙對于損害的發生并沒有過錯,所以由甲乙二人承擔民事責任,丙不承擔。故本題選擇C。
15.【答案】B。解析:本題考察刑事責任年齡。我國刑法對刑事責任年齡作了如下規定:(1)不滿14周歲的人,一律不負刑事責任,即不滿14周歲的人所實施的任何行為,都不構成犯罪。(2)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3)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4)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故本題答案選擇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