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按下面二維碼即可 |
長按下面二維碼即可 |
【參考答案】
自2007年起,國家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實施“農家書屋”工程。據統計,截至2012年8月底,全國共建成達到統一規定標準的農家書屋600449家,共計配送圖書9.4億冊。但也有調查反映,部分農村書屋由于常年疏于管理,難以發揮作用,有的甚至被大家所遺忘,淪為“藏經閣”。對于這種現象,你怎么看?
【參考答案】
蘇軾曾說:“三日不讀,更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讀書對于個人而言是精神食糧,可以成為心靈的雙翼,豐富人們精神生活。但由于城鄉地區發展水平的差異,基層兒童及百姓接觸圖書館的機會相對有限,所能觸及的圖書種類、名錄也極為貧瘠,建立農村書屋為更多的人提供閱讀條件,不僅能激發基層百姓的閱讀興趣,更重要的是能豐富基層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可謂是文化下鄉惠民工程的一大創新。初中雖好,但一旦形式大于實際效果,導致流于形式就白費功夫了。
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村經濟發展都比較落后,各級政府和農村的基層干部對經濟建設的重視程度遠高于農村文化的建設,這導致基層精神文明建設遠遠跟不上了物質文明建設的步伐。除了思想上的不夠重視,不少農村書屋流于形式還在于,本身書屋建設、管理層面存在缺陷,一個是疏于管理,尤其在書屋管理隊伍建設上基本處于空白。二是書籍設置的“不對口”,導致農民朋友興趣缺缺,看不懂、沒作用成了一大問題。最終導致書屋常年關閉,甚至生了“裝飾柜”。有資源不利用,或者根本用不上,不僅是嚴重的資源浪費,更是精神文化的缺失,需要及時扭轉。
首先,建立健全農村書屋管理長效機制。拿出相應的文化資金,建設農村書屋,解決書籍的維護等費用,組建起一支專門的志愿者隊伍,管理和維護書屋的借閱秩序,并完善書屋的借書制度,避免部分讀者借而不還,或對圖書不愛惜的現象發生。
其次,提升農村書屋的吸引力。要加大硬件設施的建設投入,保證閱讀場所設施的盡量完善,對于所藏書籍不能僅限于捐贈,更應該走出去引進來,采取有效方式及時豐富圖書資源,并建立聯動機制,實現各地資源共享。
最后,培養廣大農民學習閱讀的興趣。營造出良好的讀書氛圍,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提高廣大群眾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加適應農業新技術要求、符合新農民文化需求的書籍,解決農民急需解決的問題。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