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改“公費醫療”,又添“補充醫保”
南京市機關事業單位在取消公費醫療、并入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的同時,還要建立“補充醫療保險”,這是該市此次公費醫療改革中的新規定。這種做法雖非先例,但也引起一些群眾的質疑。
究竟什么是“補充醫療保險”?南京市人社局的解釋語焉不詳。記者反復了解后發現,大概有以下一些內容:一是由財政出資設立公務員醫療補助基金,二是由本級醫保中心開設公務員醫療補助支出戶,三是對于基本醫療保險最高支付限額以上部分,以及全年自付超過一定數額部分,進行“二次報銷”。
北京市2012年取消了公費醫療。該市公務員小林介紹,取消公費醫療后,最大落差是有了“起付線”一說。“以前,哪怕是花一分錢,也可以報銷;現在不到‘起付線’,只能自己掏錢。”
但是,有了“補充醫療保險”,即使自己掏錢,也數量有限。以浙江湖州為例,該市一小學老師告訴記者,全年自付部分如果超過3000元,超過部分可以按80%到85%的比例進行“二次報銷”。
據了解,天津、重慶、北京等地,“二次報銷”的比例均在75%以上。
業內人士認為,“補充醫療保險”或者說“二次報銷”的做法,將公費醫療改革已縮小或待縮小的差距又拉開了。
一些群眾評論說,“公務員補充醫療保險”好怪的名字,為什么又要貼上身份標簽,以后會不會有“處級干部再補充醫療保險”以及“廳級干部再再補充醫療保險”?
專家認為,公費醫療并軌之所以困難重重,一方面是因為有關部門及干部以為這樣會損害其醫療福利,另一方面是因為醫療部門面臨的管理及改革壓力隨之加大,特別是一些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
如今,我國在職工醫保、居民醫保、新農合等方面的改革明顯提速,取消公費醫療已是大勢所趨。但是,此項醫改也觸動了國家工作人員的一部分既得利益,因而阻力重重。“一些干部花國家的錢不心疼,抱著賴一天是一天的消極態度。”
醫療福利并軌,如何邁向公平?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衛生經濟與管理學系主任劉國恩指出,醫保改革亟待擴大資金統籌的覆蓋面。可以說,將國家工作人員與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并軌是這項改革的第一步。“將‘碗里的’合并到‘鍋里’,才能提高醫保資金的使用效率”。
據分析,公費醫療改革過程中,國家工作人員并軌進入城鎮職工基本醫保,是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核心內容。而一些地方“基本醫保+醫療補助”的做法,有可能導致不同身份人員的醫療福利產生新的不公。
褚福靈認為,取消公費醫療,本來可以消除不同身份人員在制度上的不公平。而“補充醫療保險”的出現,導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是公費醫療特權的借尸還魂。
一些專家指出,“補充醫療保險”既可以是商業保險,也可以是社會保險,并不是國家工作人員的專利。這項保險還包括職工互助保險、商業醫療保險等多個種類,有關單位和個人可以自行選擇。
褚福靈認為,取消公費醫療不是要一味地拉低國家工作人員的醫療待遇,而是要實現更大范圍的福利公平。近年來,城鎮職工醫療基本保險的水平不斷提升,報銷比例在制度規定范圍內大概是80%-90%,與公費醫療接近。
“如果城鎮職工醫療基本保險今后能取消‘起付線’和‘封頂線’,一些國家工作人員的‘補充醫療保險’也就沒有必要存在了。”褚福靈如是說。
十八大報告要求,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現行的公費醫療改革,距離這一要求還有不小的差距。”網民“聽風看海”這樣留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