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是“90后”,明天就有可能成為“公知”,再過兩天你突然就變成“五毛”……這一切或許并非你所愿,但是在“標簽化”時代,每個人都可能被貼上各種莫名其妙的標簽。
“標簽化”這種簡單的歸類,固然能夠迅速地強化人們對于事件和人物的認識,但它帶來的弊端也很明顯。“標簽化”的盛行,使得人物、事件通通淪為“標簽”,個性完全被抹殺。這不但影響人們對事件真相和人物本性全面的認知,還扭曲了社會的價值觀。
前段時間,遼寧東港市副市長董海濤一度走紅,這其中固然有當地官員升遷工作不透明的原因,但在調查結果出來之前,人們只是記住了“80后”“美女副市長”等標簽。這兩個標簽列在一起,讓人們對于官場黑幕、權色交易產生了無限的聯想,甚至影響了圍觀者對事件真相的關注和判斷。
“標簽化”盛行,實際上是思考惰性的結果。在網絡時代,人們習慣于快速瀏覽、簡單判斷,甚至只看標題就對事實發表宏論。“標簽化”的出現,正好滿足了一部分人基于既往經驗下結論的習慣,也能滿足智力和經驗上的優越感。
在網絡時代,注意力經濟、眼球經濟顯得尤為重要,這也使得一些媒體尤其是網絡媒體,樂于使用“標簽化”伎倆。他們深諳一個規律:“美女副市長”能帶來的點擊量,肯定遠遠超過“董海濤”。
不得不承認,當前我們確實存在諸多問題:階層分化、社會不公、部分官員進行權力尋租、部分富人為富不仁……當一些負面案例被曝光,很多人寧可相信,每一個新出現的人物和事件,都是一類人和一類問題的代表,這也更使得人們對“標簽化”深信不疑。
但“標簽化”盛行,弊遠大于利,甚至能使一個平常事件發酵為公共事件,成為人們宣泄的導火索,對于問題的解決并無裨益。“解鈴還須系鈴人”,要想消解“標簽化”趨勢,破除其帶來的各種無端想象,還應多方聯動。
首先,公眾應當克服先入為主的習慣,避免片面和極端的思維。遇事應當進行冷靜、全面的思考,遇到問題應當心平氣和地進行辯論,如此,公共空間才有理性交流的可能,社會才能進行良性互動。
其次,從政府方面而言,應當正視社會存在的問題,人們之所以樂此不疲地貼標簽,與當前社會不公平不透明之事還比較多有關。唯有加快法治進程,依靠法制建設、增加透明度維護社會之公義,公眾“反應過激”才會缺乏市場。
此外,在“標簽化”運動中,本應充當社會公器的一些媒體,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不良的作用。媒體應當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向社會和公眾展示更加全面真實的事件,而不能單純地追求“眼球經濟”,淪為“標簽化”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