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環境前所未有寬松
除處理好上述三大關鍵問題,我國未來十年還有兩個關鍵技術問題需處理好。
首先是從制造業到服務業的產業升級轉型壓力。低端制造業正在變成夕陽產業,是落后國家為就業不得不做的事。世界的生產方式從農耕到工業制造是第一次大轉型。從工業制造為主到設計研發類高端服務業是第二次大轉型。農牧業生產不創造需求,而制造業的生產創造需求,需求反過來刺激生產。第三產業是創造非有形產品的產業,比第二產業又高一層。以設計研發為核心的服務業能把有限的原料和能源變成幾乎無限并且便宜的產品。而今,世界上最值錢的企業都主攻產品設計,不再擁有工廠。主營產業不同會導致國家間巨大的貧富強弱差距。
其次是高速城市化壓力。高速城市化使新一代鄉村人口定居城市,不再返鄉。若安置不好,這些人會成為“城市新貧民”階級,導致嚴重的社會階級斗爭。這是重大的政治問題,應予足夠重視。在勞力短缺時代,若能首先放開城市間戶籍自由流動,創造各大、中、小城市爭相吸引勞力的局面,讓城市常住人口規模與政府級別掛鉤,或許能讓問題迎刃而解。
幸運的是,歷經六十多年的艱苦奮斗,中國實力有了長足增長。因為實力強大,我國的國際環境實際上已經變得相當寬松,甚至可以說,寬松程度前所未有。臺海問題的天平決定性地偏向了大陸,美國“重返亞太”除了增加幾艘航空母艦來巡游也不可能有什么實質性進展,更構不成什么“安全威脅”;日本挑動釣魚島爭端卻反而吃了悶虧;東南亞國家有些疑慮卻也主要因為幻想有美國可依賴,這同過去“中國威脅論”產生實際影響已不可同日而語。美國、歐洲、俄羅斯的對華關系越來越穩定,很難想象出現重大波折。而今,只要中國不想打仗,沒人能迫使中國打仗。因此,中國的問題根本上是國內問題。只要黨能以民為本,不脫離人民,與人民在一起,制止腐敗,統一思想,保持快速經濟發展,我們就戰無不勝。與過去不同,中華不自亂,沒有哪國能亂中華。此種好局是前輩給這一代中國人留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