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事件】
《人民日報》曾在十八大特刊評論《激發中國前行的最大力量》寫道:市場經濟的沖擊余波未了,全球化、民主化、信息化的浪潮又不期疊加。分配焦慮、環境恐慌,拼爹時代、屌絲心態,極端事件、群體抗議,百姓、社會、市場、政府的關系進入“敏感期”。“屌絲”,成為了繼“給力”、“拼爹”之后,又一個登陸黨中央機關報的網絡熱詞。
【原因分析】
1.政府本身是極具權威性的,而網絡文化往往隨意性較強,甚至粗俗,因而難登大雅之堂。政府想體現親民的形象,而人民希望政府果敢、理智與誠信。
2.網絡時代意味著更多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人民群眾通過網絡可以便捷、自由的發表觀點,提出想法。更重要的是,網絡舉報可以有效保護舉報人的個人隱私。因而一旦政府或公務員出現了不得當的行為,侵犯了人民利益,就必然會遭到檢舉揭發。
3.網絡時代也有自己的特點,再加上立法及管理上的不足,當前我國網絡環境也存在一定的問題。虛假信息、不良信息大量存在,僵尸粉、網絡水軍等現象突顯,相關新媒體沒有形成行業自律和職業道德,對于網絡造謠、辟謠等責任的追究不夠明確。
4.網絡和新興媒體作為新興產物,政府在這方面顯然有些倉促和措手不及,因而在這一領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解決對策】
1.政府應當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于網絡文化,首先要尊重文化多元化的必然規律,與此同時要正確的加以引導,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添磚加瓦。在使用網絡語言的時候一定要慎重,考慮政府自身的特點和網絡用語背后的意義。
2.加強對公務員的道德教育和準入機制考核,提升公務員隊伍的整體質量和素質,同時借助網絡的力量做好反腐工作,建設陽光政府與公開透明政府。利用好網絡傳播、擴散信息的作用,同時勇于接受來自網絡的監督,并且對于群眾提出的有效信息要予以及時的處理和反饋。
3.加強對網絡的管理,疏堵并舉。既要保證公民的權利自由與網絡本身的娛樂性,又要合理引導網絡向真善美的方向發展。加強立法,用法律去規范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方方面面,當然網絡虛擬社會也不例外。明確公民的權利與義務觀念,要對自己的網絡行為負責,理性發言。同時,加大執法力量,做好信息的鑒別工作,對于虛假信息要及時告知社會大眾避免造成恐慌和負面的社會反響,并且予以嚴肅處理。規范網絡的運行機制,保障網絡的健康快速發展。
4.歸根到底,政府還是要將自己的工作重心落到為人民群眾服務上來,踏踏實實為人民群眾謀福利,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從網絡到現實的各個方面得到群眾的滿意和認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