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民主黨人的推動下,美國參議院對議事規則進行了修改。在官員提名問題上,只要有過半數的參議員支持就可以終結冗長辯論,使提名進入表決環節。這一修改被認為是參議院對少數黨使用阻撓議事程序的行為說“不”。
從秀拳術到朗讀詩歌,從念電話簿號碼到介紹家庭菜譜,美國參議院的議事大廳里時不時會上演這種叫做阻撓議事的夸張“戲碼”。在參議院,當一名議員想要否決某個議案,卻又擔心無法獲得足夠的票數時,便會使用冗長演講等方式拖延議會進程,使議案無法表決。
美國一向自詡政治制度完美無缺,怎么會容忍這種擾亂正常議事的行徑呢?
阻撓議事的確是一種“合法的”搗亂。早在美國建制之初,出于對“多數人暴政”的疑慮與恐懼,開國保守派精英在參議院立下無限制辯論的規則,旨在保證持反對意見的少數人也能發出自己的聲音,進而真正影響到立法進程。區別于“多數人說了算”的眾議院,美國制度設計者相信,參議院的作用是在立法過程中注入更多的冷靜、審慎和智慧,通過充分辯論從政治互動中提煉理性。因此,參議院每位議員的發言沒有時間和內容上的限制,持反對意見的少數人可以通過阻撓議事這一程序性設計聲張權益,保證每一項通過的議案都是各方平衡的最優結果。
隨著國家政治事務不斷增多,阻撓議事的使用也愈發頻繁。為了在公平與效率間實現平衡,20世紀70年代,美國參議院設立了現行的結束辯論程序,即需要全體100名議員中的60名支持就能結束阻撓議事。這一改革被認為既尊重了參議院無限制辯論的傳統,也降低了參議院陷于癱瘓的幾率。
但現實還是遠超出制度設計者的預料。隨著兩黨對立愈演愈烈,人們漸漸發現阻撓議事程序逐漸淪為黨派斗爭的工具。原本對“少數人”的保護,變成了對“少數黨”的庇護,應以深思熟慮去謀公共福祉的參議院成為以黨派與意識形態劃線的逐利場。著眼于實現社會良治的制度設計變味了。
奧巴馬上臺后,參議院阻撓議事程序的使用打破了國會歷史上單個會期的紀錄。今年6月,共和黨以此又一次阻撓了奧巴馬提名的3名法官人選,民主黨人對該程序的不滿也達到了頂峰,從而出現了前面提到的議事規則改革。參議院民主黨領袖哈里·里德在參議院演講中說,如今是時候讓參議院與時俱進了。
面對共和黨咄咄逼人的蓄意阻撓,在提名人選問題上降低結束辯論的門檻,或許可以暫解燃眉之急。不過,只盯著制度安排,不對從政的動力與追求進行反思,議事規則改革也只能是治標不治本。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