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閔行區的一項政府實事項目有些特別:投入580萬元,推進100個市民廣場文化設施改造項目。改造前,大多數戶外活動廣場、空地都有市民自發開展的活動,尤以廣場舞最多。通過新設統一的燈光、音響、標識,100個市民廣場改善了跳廣場舞的硬件。但問題也隨之而來。不少居民反映,原本跳廣場舞與不跳廣場舞的居民彼此還能交流,如今廣場設立標識后,跳廣場舞的居民“有了依據,不再聽勸”,早先的平衡被打破。
政府的服務意圖,衍生出哪些新問題?廣場舞在健身和不擾民之間,能否實現新的平衡?面對日漸增多的廣場舞群體,有沒有更好的管理方式?日前,閔行文廣局的項目實施人員、廣場舞的參與者與反對者坐到一起,共同來破題。
問題:硬件改好了,如何普惠所有人
在閔行區,跳廣場舞已成為中老年居民最常見的健身方式。但有居民反映,由于缺少總體規劃,廣場舞早先的場地較為分散。一些廣場舞在小區內的空地進行,燈光較暗、路面不平,容易引發安全問題。音響的音量,也令周邊居民不堪其擾,甚至引發爭執。
去年起,閔行區開始對100個市民廣場文化設施進行改造,希望改變廣場舞擾民的現狀,讓廣場舞和其他市民活動更加安全、可行。按照廣場面積、地理位置及現有設備條件,100個廣場被劃分為5個示范廣場、13個中心廣場及82個標準廣場3個檔次。
在區文廣局牽頭下,這些廣場統一了燈光、音響、標識,優化了市民廣場活動的硬件。但問題也由此而來。82個標準廣場中,有20-30個位于小區內部或周邊,廣場舞的音量對小區居民造成困擾。有居民表示,早先雖然有跳廣場舞的隊伍,但商量之后有些還能聽勸,但如今舞者認為“跳舞變得有理有據”,更不愿收手。由于影響三班制居民日常休息、打擾孩子做作業,廣場舞的分歧進一步激化,不少小區還出現搶奪音響設備的情況。
反對者認為,硬件改造固然是政府出于服務目的的好意,但目前更多造福了跳廣場舞的群體。如何避免沖突,讓硬件改善普惠所有人,成為支持廣場文化的關鍵。
建議:政府提供服務,居民自律共管
反對者李先生:我們小區里有一個市民廣場,每天早晚都會有人定時跳舞。有些居民覺得聲音太吵,經常去協商溝通,偶爾還會把警察叫來。作為個人,我理解中老年人跳廣場舞陶冶性情、鍛煉身體的需要,但打擾到其他居民的生活,也叫人無奈。向有關部門投訴,基本很難圓滿解決,都是暫時加強監管,一周左右又回潮。現在政府確定了市民廣場文化點,不少人變得理直氣壯,認為這就是跳舞的地方。其實這中間有認識上的誤區。法律確實不禁止廣場舞,但對噪音擾民是有明確規定的。建議有關部門對噪音的標準進行設定,并能設置分貝監測儀。有標準,可監測,哪怕起爭議,也有依據了。
反對者陳小姐:我家里有老人,天天要去跳廣場舞,也有小孩,天天受噪音困擾,所以很糾結。政府在既有的活動點上進行硬件改造是好事,但希望在置點之前,能夠經過嚴格的考察、測試,再把理由告訴居民。此外,我家住12樓,聲音非常吵。希望政府在確定地點時,也把高層居民的情況考慮進去。
支持者王阿姨:我支持政府提供服務來支持廣場活動。有了更好的燈光、音響、標識,市民的文化生活會更豐富。但作為參與者,我們自己身上也有責任,也要自律。比如,高考期間,是不是能夠忍幾天,照顧一下家中有孩子的居民?再比如,小區里有些居民三班倒,跳舞時能不能適當調低音量?這些都要及時了解和溝通。在跳舞的時候,我們也會注意,盡量不影響其他居民。比如居民樓在東邊,就可以朝西邊站,擴音器也向西邊放。有時候,我們會主動聯系投訴比較多的居民,上門去測試環境:究竟音量開到多大,既能保證我們跳舞,又不影響他們。同時,我們會多聽反對者的訴求,也客觀表達自己的想法。一旦及時溝通,很多矛盾都可以化解。
閔行區文廣局員工:文廣局推進這項工作,事先經過詳細的調研,征集居委會及商業廣場意見,在200余個場地中選擇了100個。這些場地原先就有兩三支隊伍在跳,我們只是幫忙改善硬件。改造過程中也有設計:比如燈光使用太陽能燈,不僅環保,而且不會太亮,可以限定時間,這樣對廣場舞也是一種約束。硬件改善了,不能只為廣場活動服務,我們的目標是普惠所有居民。這是我們的初衷。但政府提供服務,具體管理還要靠居民自治。所以改造期間同步成立了閔行區市民廣場文化服務管理協會,希望通過居民的自我協商,來完善廣場活動的機制。希望協會既吸收跳廣場舞的居民,也吸收反對者,大家一起來共管、共議,找出折中、可行的方案,起到應有的監督與溝通作用。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