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2013年11月30日廣州日報:日前,廣州市人社局局長楊秦透露,廣東省正在大力推進高技能人才落戶,按照分配要求,廣州今年要完成16萬高技能人才落戶的任務,但截至目前只吸引了6萬左右的高技能人才落戶。高技能人才落戶廣州的門檻并不算太高,只要是國家人社部門認定的高級技師、技師、高級工,不受文憑學歷的限制,即可申請并被批準入戶。盡管如此,在外來人口接近800萬的廣州,今年16萬高技能人才落戶的任務,時至年底尚有10萬個指標“沒人要”,這不免讓人覺得背后問題重重。
在廣州戶口遭拒絕的背后,原因是多重的。
當前中國農業戶口附著的利益越來越多,同等條件下生活在農村的幸福度越來越高。但是,生活在城市中卻截然相反,幸福度大打折扣。生活在城市,尤其是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在醫療、養老、住房等多方面都存在高成本問題,醫療方面新農合與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能否合并,養老方面新農保與城居保能否并軌,住房方面能否申購保障房等,都成了農民變市民的羈絆。在廣州,落戶后集體戶口的孩子仍不能享受就近入學的待遇,公租房雖然覆蓋外來務工人員,但看不到盡頭的輪候使住房夢變得遙不可期。說到底,落戶者與城市居民不能“享受均等公共服務和發展機會”,是問題的關鍵。
與此同時,國家不斷加大對二三線地區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在連續兩屆領導班子的帶領下,新農村建設搞得如火如荼。農村生活的成本低,國家不斷完善農村地區的社會保障工作,這也就給農村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遇。現實面前,更多人會選擇有利于生存的地區,這也就造成了廣州的十幾萬戶口無人問津的狀況。
地方政府想要不斷的引進人才,單純的依靠外表政策很難實現最終的目的,想要解決問題,還要從根本上解決。
首先,完善人才引進的制度,引進人才不單單是一個戶口的引進,而是附著在戶口上的各種利益保障。讓更多的人才融入本地區,就要破除在地區發展過程中因制度而帶來的障礙,比如本地戶口對的各項優惠政策。實現社會公平,實現戶籍公平,是解決人才引進問題的一個關鍵。
其次,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實現“以人為本”。一個城市的發展不單單是鋼筋混凝土的堆積,城市發展的核心是人力的因素。包括廣州在內的一些大中城市要不斷引進更多的人才就需要不斷的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解決人才的后顧之憂,才能真正實現人才的引進。
相關推薦: